微软第一代的surface平板(国内网名苏菲)于2012年10月推出,当时打头阵的是surface RT。比起销售惨淡的RT,其后推出的surface Pro系列明显要更加成功,但后者的起步价就是799美刀(约合5000元),而新surface 3把价格降到499美刀。
和前两代用arm处理器的surface RT不同(前两代分别是Tegra 3和Tegra 4,这个两个CPU在ARM阵营里面也是不是很强),这次surface大发善心用上了X86构架的atom,虽然性能不强,但起码已经是满血的移动CPU ,可以运行几乎所有的桌面软件。而为前两代专门做出来的ARM版win8也随着它们而消失了。
267 x 187 x 8.7 mm 622g
10.8寸1920x1280分辨率的3:2屏幕
低配2G内存64G存储,高配4G内存128G储存
CPU Atom x7-Z8700,14nm4核,1.6GHz基础频率,睿频可到2.4GHz
USB3.0,mini-DP,micro-USB充电口,3.5mm耳机接口,TF内存卡槽
前置350万,后置800万摄像头
低配499美刀(约3095元),高配599美刀(约3715元)
原生win8.1和一年的office365订阅,后期免费升级win10
对比12寸的surface pro3,surface3小了整整一圈。镁合金外壳手感酸爽,电源和音量键很紧,按上去有结实的踢踏声反馈。
surface系列最明显的外观特征是它的折叠支架,初代的surface RT只有一个档位,surface 2增加到了2个档位,而surface 3“很自然”地升级到了3个档位,可以用三个不同的角度放置。不过surface Pro 3已经做到了无级换挡,当然,这个简化的3档位设计,省下了重量和架构难度,而且不像Surface Pro3那么紧(为了放置时不下滑,它的阻尼较大)。
mini-DP,USB、micro-USB、耳机接口都在机身右侧;底部是键盘的磁力连接口;顶部是为天线预留的不用颜色的塑料条。
而上一代的surface比,这一代最明显的特征,是屏幕比例从长16:9变成了3:2。不得不说,这简单的比例变换很重要。这个比例下,竖屏的平板模式看起来舒服很多,横屏的笔记本模式在看网页或办公的时候,可以多出上下一截的视野,用起来爽多了。当然,代价是看电影又上下黑边了……
另外一个值得点赞的点,是扬声器被放在了前面而且做的相当隐蔽(索尼Z系列平板的扬声器也是这么放的)。
机身上另一个变化,是磁吸式充电接口变成了micro-USB接口。通用接口可以让你不用多带一条充电线,但代价是它的瓦数不高,严重地限制了充电速度,而且它真的只能充电(PC上的mircoUSB接口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作用)。无论是原来的磁力充电接口,还是macbook上的USB-C接口其实都可以提供更大的电流,surface3用micro-USB作为充电接口,这其实算是个倒退。
Surface 系列一开始就是和磁力吸附键盘搭配出现的。在Surface RT的年代,还推出过没有机械结构的触摸键盘,但那奇特的手感并未被大众接受,这个版本很快就消失了。而现在的都是常规剪刀脚结构的薄膜键盘,可以提供实际 的反馈手感了。
键盘通过磁力吸附在机器底部,合上之后可以当屏幕保护盖使用。在把它当平板用的时候,键盘甚至可以像普通保护盖一样,绕一圈后贴到机身背后。
Surface3的键盘基本就是Surface Pro3键盘的缩水版。同样可以往上折一道,把一部分吸在屏幕下方,以提供更高的键盘角度,并带上了背光。键盘本身还提供了亮红、红、黑、蓝、浅蓝5色可选。
值得注意的的是,Surface Pro3键盘上,那一行为win8设计的快捷键被取消了,换成了传统笔记本的FN功能键(像大写键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指示灯)。不得不说,这个“倒退”的实用性反而更高。听觉和手感上,键盘声变小了,并且尼阻被调大。
因为机身从12寸变为10.8寸,触摸板板也缩小了,但幅度不大。因为触摸板和键盘贴得太紧,为了防误触,它的手势识别距离被调大了,手指要移动一定距离后才会被识别。
而原装的磁吸键盘比第三方的蓝牙键盘要帅而且方便很多,它的各项设计都挺好,但很可惜它没有随机附送,而且价格不便宜,130美金的售价都已经是裸机价的28%了。
在把它但做普通平板用的时候,你可能会嫌弃键盘太重。但要打字发邮件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它。而且surface设备向来被当做笔记本的代替品,这就要求它们有键盘。虽然它不是一个捆绑配件,但个人建议还是要买上的(没有键盘套的苏菲不是好苏菲)。
和surface pro3,surface3也有使用N-Trig技术的触控笔,而且这还是非pro系列首次有自己的触控笔。这支带多级压感的笔,它最大的特色是后面的按钮,单击后可以直接启动onenote并打开一个新笔记,并且可以自己定制按钮触发的功能。
这支笔的手感几乎和surface pro3如出一辙,概括起来就是爽。加入了防误触选项后,以前写字时,误触到win键而跳出的问题也被解决了(右撇子写字的时候会碰到右边的win键)。
这个是很少见的配件,surface pro3也有。它用于让你更方便地外接显示器和键鼠,自己的电源接口,企业用户会很喜欢的,但盛惠199美元。
拓展坞提供了2个USB3.0,两个USB2.0接口、千兆RJ45网线口,和HDMI 接口。它有导轨,机器可以很容易放入,左边可以磁力吸附触控笔,甚至连着键盘的时候也能放进去。
英特尔在2011年宣布要帮atom处理器脱去二等公民的印象,并把他们带到主流处理器领域。atom在45nm停留多年之后,终于熬到头了(一定程度上还要感谢ARM阵营在移动领域上的鸭梨)。2013年的Silvermont构架atom加入了乱序执行,并且是首批用上22nm制程的atom,而一年后推出的Airmont构架就直接跳到了14nm。
22nm工艺出来的时候,英特尔照常地先在桌面和高性能移动处理器上使用,atom等了7个季度(近两年)后才用上。而14nm工艺在core-M上首发之后半年, Airmont构架的atom甚至比桌面平台更早地用上14nm。
surface3 上的 x7-8700,是英特尔Atom现任最高阶的产品,代号Cherry Trail,14nm的 FinFET 工艺制造,用上了好Broadwell.构架一样的GPU核心。它是 Bay Trail的继任者,后者中著名的Z3700系列,也是上一年很多国产win板上用的CPU。
Cherry Trail 处在英特尔的tick-tock策略(隔年升级进程和构架)中的制程提升年。就是说Cherry Trail 除了很小的构架提升外,基本只是提升了制程。直接效果是降低了能耗并减小了芯片面积。希望atom有巨大性能提升的观众,只能等明年Goldmont构架的atom了。不过14nm制程可以让CPU更持久地维持睿频,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性能表现。
官方宣称这代的atom封装面积小了64%。虽然英特尔在IDF上没用公布芯片面积,但从现有资料推算,它的面积大概是 83mm2,甚至比苹果ipad air 2上的的A8X还要小一点(89mm2)。芯片三维是17*17mm*0.937mm,比Core M的30*16.5*1.05mm 要小50%以上。CPU频率在1.6-2.4GHz,低频可以压到480MHz,情景功耗只有2W。
乱序执行,32K一级缓存,2个核心共享的1m二级缓存(4核版本有2m二级缓存,但全系列都没有三级缓存)。支持 LP-DDR3 /DDR3L 1600双通道内存,集成PCIe 3.0、USB 2.0、USB 3.0、 eMMC v4.5.1控制器,支持eDP, DP, and HDMI 1.4b三种显示输出。
它最大的变化是GPU升级到了英特尔的第八代图像处理器。用14nm制程省出来的空间和功耗,让顶配 的x7-8700可以加入16个 执行单元(EU),GPU频率也可以在200-600MHz之间浮动。对比Bay Trail 上那个只有4个执行单元的阉割版第七代GPU,提升相当明显。但比起有23-48个执行单元的Broadwell 构架的core i系列,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ISP和硬解能力也有升级。支持H.263, MPEG4, H.264, H.265 (HEVC), VP8, VP9, MVC, MPEG2, VC1, and JPEG的硬解,以及 H.264, H.263, VP8, MVC, and JPEG硬件加密。这是英特尔首个带齐了HEVC硬解的处理器,暂时也是英特尔最先进的多媒体处理器。
测试机是499美刀的2G LPDDR3内存的乞丐版,机器运行64位的win8.1。网页基准测试,依靠制程优势,可以长期保持高频,虽然远弱于core i系列,但仅次于core M,大幅抛离上一代atom。
PCMark 8 Futuremark中分数,依旧和core i 系列还差得比较远,但和用Core i3 的Surface Pro 3出乎预料的接近,可能是i3没开没有睿频。
TouchXPRT 2014测试中有很多短时间高强度运算,而且任务之间给了CPU足够的冷却时间,可以看到处理器不降频的跑分。除了没有睿频的i3外,atom在这里就再次大败给core i系列,但还是比用上一代处理器的惠普Stream11强。
Cinebench是个单纯考验CPU性能的测试,对主频比较敏感。尽管新Atom有4个物理核心,而i3只有两个物理核心和4个逻辑运算单元,但多线程运算中还是差了好远。
core M确实有凶猛很多的性能,但代价是发热大,而atom的发热控制相当好,即使高强度跑分也没超过30度。总体来说,比起CPU,它的EMMC才是最大的性能瓶颈。
为了将功耗压缩到2W,比起有24个执行单元(EU)的core-M,Atom x7-Z8700只有16个执行单元,而且前者最高主频有900MHz,后者只有600MHz。
跑分中,虽然能 赢上一代的Atom,但性能还是赢不了部分采用变态GPU的arm平板。
和自家产品对比,用i3的surface pro3要比新atom平均快40%,core-M则平均快了47%。作为对比前者功耗11.5W,后者功耗4.5W,都比2W的atom要高很多。
用DOTA2做实际比较,surface3确实不太适合跑大型游戏,即使的高一级的core m也是刚够用而已……
左侧surface3,右侧surface Pro3
虽然eMMc的价格便宜结构简单,但它是新atom的最大瓶颈。在CrystalDiskMark 的储存性能跑分中,这个差距还是大得很夸张。这个会影响我们软件安装和载入速度,而且这是我们发现电脑卡的主要原因。
虽然16:9宽屏可以让你左右分屏使用,但办公或者浏览网页的时候,更需要的是纵向的空间。而且以前的16:9屏幕,绝壁不适合作为平板使用,那长长的机身会让机器感觉更重(力臂更长),而且竖放的时候也长得太奇葩了。
总体来说,我们对这个3:2的屏幕比例,绝对是赞多于踩的。而且更接近正方形的比例,让屏幕显示面积也实打实地变大了。10.6寸的surface2 是5.2*9寸(47平方寸),10.8寸的surface 3是9.2*6(55.2平方寸)。
1920*1280的分辨率,让纵向多了200个像素点,但它的像素密度几乎和pro3一样(2160*1440),都是217 PPI。精细度虽然比安卓平板要低,但对于win板来说已经很高了(再高的话,会因拉伸显示而模糊)。
这块屏幕最高亮度为432尼特,比上年推出的Pro3足足高了100尼特,虽然黑场有点压不下去,但对比度也有920:1。
色彩准确度上,机器有点过饱和的偏向,而且蓝色偏弱,但整体还算挺准。
这块屏幕最夸张的是 GMB 测试,成绩在同类对手中一骑绝尘。而且这些都是在使用软件调教前的结果,这说明硬件本身已经调教的挺准了。这也是我们测试过的最准的屏幕之一。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这是一块爆好的屏幕,表现肯定不会让你的眼睛失望的。
surface 3配备了28Wh电池,比起surface Pro3的42Wh要小了很多,但CPU功耗也小了很多,理论续航也是难分高下的。
统一设定在200尼特亮度测试,结果不尽如人意,surface 3在浏览器测试中坚持不到8小时,而电池还小一点的iPad air2可以多撑2小时。
几乎都是硬解完成的视频回放测试,运算压力同样很小。但续航也不太好看,不但输给了平板,还输给了很多笔记本。
在面向笔记本的高强度测试中,surface 3终于挽回一点颜面,打趴了各个笔记本同行。从“低强度运算中续航不给力,而高强度运算中续航相对给力”的现象,基本可以推断CPU的功耗对续航影响很小,显示器和其他元件反而耗费了大部分的电量。不过尽管如此,它还是创下了笔记本的能耗比记录(单位电量的运算能力产出)。
与平板对比的续航,单位为小时
与笔记本对比的续航,单位为分钟
充电时间方面,机器配的是13w的充电器。充电时间简直长到让人发指,iPad Air的4小时充电都已经够蛋碎了,但surface 3更加夸张,0-100%充电耗时5.5小时@#¥#@¥%……#@¥@%@!%
这个几乎可以肯定是使用micro-USB接口的错,这个接口能支持的电流和电压都太低了,并不适合大电池容量设备的充电,用原来的磁吸式充电接口或者USB-C接口才是正确的选择。
声音质量上,虽然有正向用户的双扬声器,但声音质量和那些内部空间不足的手机接近,150Hz以下低频声音几乎都出不来,15KHz高频之后的声音也出不来,简单来说就是高低都上不去,最大音量只有76dB,不是很大,不过听感反而还可以接受。
前置摄像头的分辨率比较少见(2304*1536),但因为它的支架角度是固定的3个,所以摄像头自拍的角度也就那么几个。而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的表现出乎预料地好,而且弱光下的表现也不错。
对于自己的前任,Surface 3是一个相当好的继承者,甚至让人产生“相见恨晚、tm早应该做成这样”的怨念。它是一部好设备,漂亮的镁合金机身,做工上完虐OEM厂商,它还有历代最轻的体重。其实单单一个3:2屏幕的改进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确实让平板和笔记本模式都爽了很多。
新的atom性能已经和顶级的ARM处理器接近,但和主流的core系列还差一大截,但考虑到14w和2w热功耗的差距,这也是情理之中。用它来进行日常轻度办公绰绰有余,而且surface系列终于也可以跑X86程序了!真说性能缺陷的话,那就是它没有用SSD,而用了蛋碎的eMMC 4.5,这个规格甚至不如用eMMc 5.0的现代安卓旗舰。虽然这个问题在平时用的时候感觉不太明显,但这是机器最明显的性能瓶颈。
它另外一个问题是续航,对比安卓平板和iPad,这个续航比较捉鸡。虽然PPI比人家低,但是背光耗电比较高,直接拉低了续航表现。它这块松下的屏幕,或许真不如夏普的IGZO面板省电。整体耗电方面,改进后的待机耗电还不错,所以实际用起来续航感觉还不差。让它续航减分最多的其实是充电速度,充一次电要5个半小时,这也不是每个用户都可以接受的慢。
定价方面,Surface 3从64G起步也还算良心,多加100刀可以升级128G和4G内存,怎么看都是值回票价的升级。而配件方面,虽然键盘的触摸板很小,但也不是不能用,而且其他部分都挺好用。如果你只想把它当做平板用,这键盘可以不买,但它是苏菲系列的重要特征(bi ge)来源,这其实很难不买(突然好像明白为什么微软要独立卖键盘了……)。触控笔的手感和精确度都很不错,有作画或笔记需求的话,可买。而拓展坞的话,还是算了吧。
Surface 3乞丐版裸机的价格还是有竞争力的,但这个价格是没有键盘的“阉割版”,而加上键盘和触控笔之后,这个性价比就不太好看了。加上130美刀的键盘、50刀的触控笔后,它的价格都和华硕UX305都接近了,但后者用的是Core-M,性能要强很多。
赞:
踩:
性能够用,但还是弱
续航中规中矩,但充电时间太长
裸机性价比高,但配上键盘后就显贵了
今年年中,微软发布了一系列新硬件,以配合Windows 11系统的正式发布。除了Surface Laptop Studio和Surface Pro 8这种主流产品以外,Surface Go系列也在此次发布会上得到更新。
和另外两款新品不同,Surface Go 3不仅沿用了前代产品的设计,其他产品配置的提升也不明显,这也使其成为了微软今年最不令人兴奋的新产品。当然,这并不会改变Surface Go 3的地位,正如微软所说,Surface Go 3依然是目前市面上最具便携性的Surface设备,是一款配备了完整Windows 11系统的便携生产力工具。
问题来了,作为Surface家族目前个头最小的设备,Surface Go 3究竟能不能胜任便携生产力工具的角色?为此,小雷特意来到室外环境,用亲身体验告诉你Surface Go 3在街边长椅、麦当劳/星巴克餐桌这些出差时经常会遇到的应急办公环境下,究竟能有怎样的办公体验?
这,就是微软Surface Go 3的深度评测。
尽管被冠以“全新”的名号,但是Surface Go 3的产品设计却和前代产品几乎完全一致。这款产品依旧采用镁铝合金机身,依旧配备了一块10.5英寸的PixelSense显示屏,依旧拥有同Surface Pro一脉相承的一体式支架。Surface Go 3看起来、摸起来都和Surface Go 2完全一致,就连键盘也是完全一致的。
设计完全一致,也就意味着这款产品完美地保留了前代产品的便携性。Surface Go 3延续了微软Surface Go的轻便设计,整机重量官方标注544g,实测536g,SurfaceGo通用键盘套官方标注243g,实测241g。换言之,微软Surface Go 3的整机重量轻至777g,不仅可以轻松装入我的随身挎包,而且携带起来也很轻便。
Surface Go 3配备的这块PixelSense显示屏的分辨率为1920x1280,支持100%sRGB色域、400nit最大亮度。当我在Surface Go 3上观看《黑客帝国:矩阵重生》的预告片时,Surface Go 3很好地再现了原片的色彩,包括矩阵的绿色、枪口的火焰和现实世界的光影效果看起来都很清晰。搭配上出色的双扬声器,观影效果相当不错。
不过,因为这是一块镜面屏的缘故,当我在户外使用Surface Go 3的时候,尽管调到最高亮度后基本可以看清内容,但是较低亮度的文字和镜面屏的反光交汇在一起,着实让人看得有些头疼。
在屏幕的上方,Surface Go 3配备了一颗500万像素、支持1080P拍摄的前置镜头,支持Windows Hello人脸识别登录。对比目前大部分笔记本电脑还在采用的720P前置镜头,Surface Go 3这颗前置镜头人像拍摄效果清晰,虽然有涂抹感但是没有颗粒感,效果高于平均水平。此外,Surface Go 3还配备了一颗800万像素的后置镜头,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拍照效果尚可,就是别拿iPad来比较就行了。
背部支架可以说是微软Surface家族极具辨识度的设计之一,Surface Go 3背部支架采用全阻尼铰链一体式设计,铰链最大开合角度为165°,支架支持无极调节,可以在165°范围内的任意角度悬停。在户外体验的过程中, Surface Go 3的支架几乎可以适配任何一种使用环境,从观影工具,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手写绘画板,Surface Go 3很好地展现了自己作为“多合一”工具的基础。
既然外观变化不大,那么Surface Go 3的升级重点应该放在了核心配置上?按照微软官方的说法,Surface Go 3采用了全新的奔腾Gold 6500Y/酷睿i3-10100Y处理器,取代了前代产品中的奔腾Gold 4425Y/酷睿m3-8100Y处理器,因此CPU性能提升了60%。
看上去很美好?然而实际上,不管是酷睿m3-8100Y,还是奔腾Gold 6500Y,亦或者是顶配的酷睿i3-10100Y处理器,本质上都是2核心4线程的低压移动端处理器,他们之间只有默认频率、最大睿频和理论TDP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实际性能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的。
我们手上这款Surface Go 3是高配版,配备了酷睿i3-10100Y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英特尔Amber Lake架构,14nm制程工艺,默认频率为1.3GHz,最大睿频为3.9GHz,三级缓存为4MB,TDP为5W。经过测试,这颗i3-10100Y处理器在CPU-Z中的单线程得分283分,多线程得分855分,和前代产品相差无几。
在最佳性能模式下,我们使用PCMark10进行经典办公测试,测试Surface Go 3完成网页浏览、轻度游戏、CAD工作、视频编辑等工作的效率。Surface Go 3的最终得分为2446分,这个成绩和前代产品Surface Go 2几乎没有差别,作为对比,此前测试过的Surface Laptop Go最终结果为3022分。
内存方面,Surface Go 3的板载内存为4GB+4GB的双通道LPDDR3,频率达到了1867Mhz。核显方面,这两款全新处理器内置的依然还是经典的UHD615核显,搭配上低频内存,使得这款产品在3DMark的“Time Spy”基准测试中只取得了373分的成绩,很难让人期待它的游戏性能表现。
不得不说,当我把Surface Go 3的支架打开,连着键盘一起放在星巴克的桌子上时,我的大脑里会突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愉悦感。Surface Go 3的尺寸,使得他基本能够融入各种狭窄的办公环境,无论是星巴克的桌子还是便利店的餐台,都可以轻松容下这款产品。
实际使用起来,尽管Surface Go 3的绝对性能并不突出,但是它基本能在我的日常工作流程中保持着良好的表现,其中包括打开QQ、打开微信、编辑Word文档、同时查阅20-30个资料页面。由此看来,这种轻度办公的场景,就是Surface Go 3的理想工作环境。
当然,只要工作负担稍微提升一下,比如打开Photoshop对文章里面需要用到的产品照片进行简单处理,比如调光、裁剪等,低压版酷睿i3处理器和8GB RAM的局限性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图片编辑倒是不怎么卡滞,但是从打开图片到导出图片,整个处理过程慢得让人有些焦急。
提到Surface Go系列,自然绕不开磁吸键盘这个话题,这也是Surface系列被归类为二合一设备的灵魂所在。好消息是,Surface Go 3可以完美兼容前两代产品的键盘。坏消息是,Surface Go 3的键盘依旧需要用户独立购买,其中普通版键盘售价768元,Alcantara键盘售价968元。
我们的Surface Go 3附带了一个售价968元的波比红 Alcantara键盘,尽管这款键盘的键程仅有1mm,但是微软独特的设计却为这款键盘提供了良好的回弹感,打字干脆利落、轻敏有力,除了键帽偏小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以外,个人对于这块键盘基本没有什么不满。准确地说,这篇评测就是利用这块键盘在Surface Go 3完成的,体验非常不错。
说完了体验良好的部分,再来看看不足的地方。考虑到编辑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小雷一般都会在电脑上面存储不少文本、图片素材作为文章内容的参考,但是这台Surface Go 3的硬盘只有128GB,排除Win 11系统所占空间后仅剩81.9GB,在安装必备的办公软件和测试软件(包括微信、PCMark 10、Photoshop等)后只剩下不到40GB空间,对于一台电脑而言,这样的存储空间是绝对不够用的。
幸好,在Surface Go 3的铰链下面隐藏着一个microSD插槽,用户可以自行购买microSD卡进行拓展。小雷本人使用的是一张雷克沙512GB microSD卡,读速可达150MB/s,无论是运行软件还是存储文件都没有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一笔额外的支出了。
接口方面,Surface Go 3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3.5mm耳机接口,一个Surface Connect磁吸接口和一个USB Type-C接口,这对那些需要出差展示内容的用户来说应该是不够用的。你可以花钱购买昂贵的Microsoft拓展坞或者第三方USB Type-C拓展坞来满足自身需求,但这又是一笔额外的支出。
当我坐在河边走廊的长椅上,从背包里掏出Surface Go 3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Surface Go 3的支架设计,使得它可以适应很多使用场合,但是想要完全展开支架,需要一片面积不小的桌面空间,而因为大腿不够长的缘故,我们很难在膝盖上将屏幕调整到一个舒服的角度,这也算是Surface系列的一大软肋了。
在反复调整姿势,依然觉得不适应后,小雷决定直接使用平板模式进行工作。Surface Go 3的重量把控得不错,拿在手上出人意料地舒适。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批搭载Win 11系统的设备,得益于Win 11的加持,现在Surface Go 3终于可以摆脱触控板和鼠标,像一款正常的平板电脑那样触屏使用了。
对于使用其他系统平板电脑的用户来说,“能够像一款正常的平板电脑那样触屏使用”或许是一种很难理解的进步。要知道,在Win 11之前,微软的系统基本上都没有对触屏进行什么优化,而Win 11不仅带来了触屏手势,还带来了优化后的触控体验。
举个例子,在Win 10时代,如果用户想在平板模式下切换后台应用,就必须通过点击Task View键进入后台视窗选择所需程序,而在Win 11时代,用户可以通过三指手势快速切换窗口,通过四指手势快速切换桌面。不仅如此,选中文件后的编辑按钮变得更大,调整应用窗口大小的判定范围也更加宽松,这使得Surface Go 3在脱离键盘使用的时候,获得了更好的平板体验。
不仅如此,Win 11还为Surface Go 3提供了安卓应用支持,希望以此弥补Windcows平板缺少触屏应用的缺陷。根据实际测试,通过WSATools这款应用,Surface Go 3基本可以安装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安卓应用,其中诸如微博、虎扑、酷安这类信息流应用的运行效果不错;哔哩哔哩的视频播放正常,但是直播严重卡顿;很多游戏存在着触控不连贯的现象。虽然说有待进一步优化,但是有总比没有好。
不过,Win 11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首先,Win 11取消了平板模式,自然也取消了平板模式才有的动态磁贴桌面,取而代之的是常规的系统桌面加上开始菜单里的简化应用图标。
作为一款用过不下两位数Windows便携设备的用户,个人觉得动态磁贴桌面其实要比现在这种方案更加适合触屏设备,放在桌面上的磁贴可以简化用户操作,更大的图标能够有效降低误触率。个人猜测,微软取消这个功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几家厂商愿意就动态磁贴进行适配吧。
此外,不知为何,原本在Win 10系统上存在的左右分离触控键盘,在Win 11系统上反而不见了,现在用户只能选择悬浮键盘和固定键盘。尽管Win 11的触控键盘输入有所改善,可以轻松完成复制、粘贴、光标选中,截图等操作,但是因为键盘布局的缘故,用户很难在横屏模式下用双手进行输入,因此平板办公体验依然不佳。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续航。在经过小雷将近六个小时的体验后,Surface Go 3最终剩余电量为30%。在PCMark 10的现代办公测试中,Surface Go 3可以坚持将近8小时。换言之,如果以Word和Excel等轻办公场景为主,Surface Go 3续航时间可达9小时左右。尽管这个续航数字距离微软官方宣传的14小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对于一款仅配备了26Wh电池的便捷设备而言已经非常不错了。
优点:
1.小巧、轻薄、便携;
2.配套键盘的打字手感很出色;
3.续航时间依然不错;
不足:
1.处理器性能略显落伍;
2.内存和存储配置显然不够用;
3.想要得到最佳体验,需要不少额外支出;
总结一下,Surface Go 3确实有很多令人喜欢的地方,不管是轻便的机身、精细的做工还是好用的键盘都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想要一款像iPad Pro (11英寸)那样便携的设备,又希望购买一款功能齐全的Windows PC的话,那么Surface Go系列很可能是你的唯一选择。
但是在你购买之前,你必须知道Surface Go 3存在的不足。首先,尽管产品售价没变,但是这款产品对比前代产品基本没有提升,酷睿m3-8100Y、奔腾Gold 6500Y和酷睿i3-10100Y本质上就是一颗处理器,顶配8+128GB的存储配置放到今天的PC市场根本不够看的。
其次,则是价格问题,尽管Surface Go 3的起步价是2988元,但是考虑到低配版只有4GB内存和64GB eMMC内嵌式硬盘,小雷并不推荐大家购买低配版Surface Go 3,配备了128GB SSD硬盘和奔腾Gold 6500Y处理器的中配版Surface Go 3才是最值得购买的版本,这样价格就来到了3988元。
这还没完,想要获得最佳的产品体验,你还需要加购Type Cover键盘,其中普通版键盘售价768元,Alcantara键盘售价968元;想要用Surface Go 3绘画,你还要加购Surface触控笔,售价718元;再加上拓展坞、microSD卡等必备配件,Surface Go 3的整体售价很容易就会来到6000元以上。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购买一款电脑,那就老老实实选择正常的笔记本,在这个价位你已经能找到诸如惠普星13 Air、联想小新Pro 14和Surface Laptop Go这种不错的办公本了。Surface Go 3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两面性,它不是你的主力机,也不是单纯的影音娱乐工具,而是一款能够衔接公司、出差和日常生活的轻办公/娱乐工具,它的意义就是说走就走。尽管Surface Go 3为了便捷牺牲不少,但是对于需要的人来说,这款产品的体验应该不会让你失望。
相关问答
微软Surface3键盘盖6人讨论1.2w次围观关注问题写回答讨论回答(6)75040875两款对区别是Surface3是平板电脑,SurfacePro3是PC平板二合一。1....
surface如何辨认真假啊?是不是翻新机。求解答如何分辨是不是正品,是不是山寨平板电脑微软4人讨论1.3w次围观关注问题写回答讨论回答(4)s542982719如...
[回答]装界面2.在重装系统...1.此方法不起作用。我尝试了十几次,都是仍和以前一样,如果不插入u盘则要求输入bitlocker密码,插入u盘则进入开始安装界面2...
对surface3基本无感。对于一个熟悉硬件的人来说,一般不会买这种贵的离谱的产品。主要是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款介于Pad和pc之间的产品因其商务性能而价格奇高,但...
我的是pro4,比较成熟的一款,虽然买的早有点漏光问题。非常推荐。因为,相比笔记本轻便,还有就是不卡,之前买的其他笔记本后期很卡了。。。还有就是记笔记...
我感觉挺好的啊使用下来有几个自己感觉有所裨益的设置:1、触控笔的各方向表现最优秀的支持,就是在oneNote的UWP版中,UWP版中,UWP版中,桌面版本确实不适合...
SurfacePro3有着一块12英寸的屏幕,这相对于前两代SurfacePro产品的10.6英寸屏幕来说,可视面积增大了不少。此外,屏幕分辨率方面也得到了提升,2160*1440的...
在surface3上使用Photoshop和Lightroom,触控笔体验就像是一支普通的钢笔,可以轻松书写绘画、记录笔记甚至谱曲,体验梦寐以求的数字书写体验,按下一次Su...
[回答]徐建浦欢迎来到社区访问。我了解您的设备遇到了wifi和蓝牙无法使用的问题。我会尽力在此为您提供协助。为了提供更佳的协助,我想更了解您的情形:请...
可以的,1.下载好电脑微信版本后,点击打开,系统就会提示扫描开启微信电脑端。2.手机打开微信,然后打开底下菜单栏中的“发现”,选择扫一扫。3.然后手机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