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唯冠为唯冠国际的全资子公司。 唯冠国际曾是全球第四大显示器制造商之一,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 然而,这家成立于1989年、2006年达到鼎盛的公司却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洗礼”,并于2010年被法院下令破产。
然而,这家已经不复存在的公司——深圳唯冠,却正在上演一出“蚂蚁撼大象”的商业故事。 唯冠起诉苹果侵犯商标权,目前面临要么在中国大陆更名,要么斥巨资购买深圳唯冠授权的两难境地。 故事的结局将在2月29日iPad商标权终审后逐渐揭晓。
满目疮痍的深圳唯冠
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保税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网易财经,2008年之前,唯冠比较繁荣,是一家拥有数千名员工的大型工厂。 但2009年后似乎慢慢衰落了,不再扩大招聘,原有员工也大幅减少。 后来,我听到了破产的消息。
网易财经在深圳唯冠工厂现场发现,该建筑已破旧不堪,并已被法院查封。 目前,只有一名保安看守。 该保安告诉网易财经,他也是在唯冠破产后被调到这里看守的。 现在整个大楼已经没有唯冠员工在工作了,只有一些人员在清理磨损的办公用品。
唯冠大厦的大门紧锁,门两侧的盆景枯萎了。 看起来已经很多天没有人照顾了。 网易财经询问保安是否可以解锁并上楼参观。 保安人员纷纷摇头。
在深圳唯冠工厂的背面,一群人正在处理一堆破碎的铁皮和旧机器。 这些人表示,他们对唯冠的运作一无所知,只是奉命处理这些废品。 在厂房的另一边,正如保安所说,有人员不时从楼上扔出损坏的办公桌和其他木料。
深圳唯冠全称是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唯冠国际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其最大、核心的研发生产基地。 公司于1991年落户深圳,1994年进入深圳盐田区沙头角保税区。 唯冠国际2008年年报显示,深圳唯冠注册资本为5000万美元,主营业务为电脑显示器、电视机、电脑原厂零配件的制造和贸易。
公开资料中找不到深圳唯冠全盛时期的经营数据。 不过,唯冠国际副总裁王明军早在200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作为唯冠国际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深圳晶冠科技(另一家子公司)与深圳唯冠实现出口额400美元2004年上半年完成人民币100万元(主要由深圳唯冠贡献)。
然而,这家曾经拥有5000多名员工的显示器制造商如今却人去楼空,满目疮痍。
网易财经从唯冠国际公告中看到,在2011年11月12日举行的拍卖会上,唯冠科技和晶冠科技的生产设备和办公设备被自然人以699.44万元购买。
沙头角保税区海关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唯冠已破产数年,破产后与海关没有任何业务往来。
母公司唯冠国际二十年的兴衰
深圳唯冠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故事要从唯冠创始人杨荣山说起。
杨荣山首先在台湾成立了唯冠公司。 在迁往大陆之前,台湾唯冠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IT企业大多面临劳动力短缺和成本极高的问题,海外投资成为重要出路。
起初,杨荣山选择了印度尼西亚,但很快就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 随后杨荣山将目光转向内地市场,选择深圳作为立足点,打造自己的显示王国。
杨荣山首先在深圳市水贝工业区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独资企业——唯冠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当时年产量只有4万台。 1995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唯冠迁入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保税区,建造了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
1997年,深圳唯冠母公司唯冠国际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开始了跨越式发展。 2006年,唯冠国际的利润达到了最高峰。 截至当年6月30日,唯冠国际实现净利润1.8亿港元,年营收达161.78亿港元。
唯冠成立于1989年,是全球四大显示器制造商之一,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 截至2006年10月,唯冠在全球拥有约11,000名员工。 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7家分公司,在全球5个国家共7个生产基地。
杨荣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自己的雄心,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将唯冠的产值提升至300亿港元以上。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唯冠国际最大客户宝丽来破产,债务无法收回。 公司经营由盛转衰,杨荣山的梦想也破灭了。
截至2007年6月30日止财政年度,唯冠国际营业收入下降3.3%至157亿港元,净利润下降29.5%至1.23亿港元。 2008财年,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导致显示器产品面临价格下行压力,面板价格也随之下跌。 随着利差扩大,该集团的借贷成本有所增加。 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唯冠国际虽然营业收入创下174亿港元的历史新高,但净利润却出现了6200万港元的亏损。
到2009财年,唯冠国际经营业绩持续大幅下滑,营收暴跌74%至45亿港元,净利润甚至亏损29亿港元。
唯冠国际2007财年至2009财年的员工变动也可以反映出其快速下滑。 2007财年,唯冠国际共有员工16,000人。 2008财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0,000人。 到2009财年,员工只剩下3000人。
至此,唯冠国际已无计可施。 2010年8月,杨荣山被法院宣告破产。 杨荣山也辞去了集团董事长的职务,跟随他多年的多名董事也相继离开。
从唯冠国际2010年10月的公告可以看出,截至2009年9月16日,集团流动负债净额为28.66亿港元,其中逾期38.34亿港元。 杨荣山担保的贷款总额为11.54亿港元; 而集团债权人则要求偿还贷款39.49亿港元,并要求缴纳专利费5868.7万港元。 此外,唯冠国际旗下会员企业已被起诉,要求偿还约15.84亿元人民币的贷款。
唯冠或借“iPad”商标东山再起
“唯冠陷入财务危机,有人认为唯冠是在趁机,其实我们只是按照中国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杨荣山表示,与外界传言相反,唯冠并不是抢先注册商标,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产品。 。 该公司早在1998年下半年就开始设计当时的iPad,并于2000年在香港举办了全球发布会。
据了解,2000年,唯冠国际子公司台北唯冠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Pad商标。 次年,深圳唯冠在中国大陆注册了两类iPad商标。 2009年,台北唯冠通过苹果空壳公司 IP以3.5万英镑将iPad全球商标权转让给苹果。 但深圳唯冠表示,该iPad的中国大陆商标权并不包含在转让范围内,台北唯冠无权出售。
此后,苹果与深圳唯冠开始了漫长的商标诉讼。 苹果公司首先发起诉讼,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深圳唯冠公司,要求法院判决iPad商标专用权归其所有,并要求赔偿400万元人民币。 经过三场庭审,去年1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的诉讼。 苹果公司不服,向广东省高院提起上诉。 此案将于2月29日审结。
终审前,双方都不忘主动出击,争取舆论。 首先,苹果公司于2月15日向香港法院提交了有关iPad商标权的判决书,称唯冠拒绝履行与苹果公司达成的协议,法院已就此问题作出裁决。 支持苹果。
针对苹果的声明,唯冠2月17日回应称,中国iPad商标并未出售给苹果,这是苹果当时承认的事实。 双方进行了长期的转会谈判,苹果法院没有就双方的合同纠纷举行听证会。 苹果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杨荣山也在2月17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唯冠将在美国起诉苹果,认为“苹果不仅侵犯了唯冠在中国大陆的iPad商标权,而且在当年的交易中由于英国IP公司是苹果公司当时注册的公司,因此商标交易时没有任何解释。”
不过,对于该商标的价值,杨荣山表示,唯冠迄今为止从未说过夸张的数字,网上的各种数字都是猜测。
和君创投总裁、深圳唯冠iPad商标纠纷律师李苏在接受网易采访时表示,赔偿数额并不是唯冠自己决定的,因为唯冠的8家债权人银行已经集中处理此事。 但国外的诉讼相对明确。 如果苹果被起诉欺诈,损失将超过20亿美元。
李苏表示,唯冠现在主张的是苹果商标侵权,法定赔偿是不当得利的三倍。 因此,苹果侵权时间越长,赔偿金额就越大。 以苹果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计算,不当得利为100亿。 那么最终的赔偿可能是300亿。
无论上面提到的是哪一个赔偿数字,都足以让深圳唯冠乃至整个集团唯冠国际起死回生。 不过,最终的审查结果以及苹果的下一步举措,要等到2月29日之后才能逐渐知晓。不过据了解,苹果的IPAD已经在中国多家商店和电商店逐渐下架。
第2页:唯冠声称被骗
第3页:专利战是一场生死战
第4页:苹果损失了多少?
第 5 页:加州唯冠起诉苹果欺诈
第6页:唯冠的现状“满目疮痍”
随着iPad商标权“战事”不断升级,曾经的全球第四大平板显示器制造商唯冠科技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该公司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保税区的工厂已“满目疮痍”。
核心技巧:
一个是全球知名的电脑公司,另一个曾经是全球第四大平板显示器制造商。 美国的苹果公司万万没想到,自己会与大洋彼岸的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因iPad商标权发生“纠葛”。 。
目前,苹果iPad在内地销售,面临着可能侵犯深圳唯冠iPad商标权的“尴尬”。
如今,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深圳唯冠科技有限公司只剩下了iPad,这似乎是最值钱的“商标”。 本月29日广东高院终审“iPad”商标纠纷案能否胜诉?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重生”的机遇上。
案件开庭前夕,记者昨日探访位于深圳沙头角保税区的深圳唯冠科技公司,还原该公司的“前世今生”。
记者直接报道:
唯冠厂址“满目疮痍”
昨天上午,记者驱车来到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保税区。 如果不是保安人员的引导,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这座“满目疮痍”的老工厂曾经是全球第四大平板显示器制造商——唯一的一家。 冠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当记者要求进去参观时,被几名男子拦住。 “里面都是空工厂,拆除不安全。” 他们说工厂已经抵押了,他们是来清理的。
“救命稻草”:
家喻户晓的名字
看似濒临破产的深圳唯冠拥有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家喻户晓的“iPad”商标。
第一个注册“iPad”商标的人并不是生产风靡全球的IPAD产品的美国苹果公司,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唯冠公司。
自2000年起,唯冠旗下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Pad商标。 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唯冠科技(深圳)公司在中国大陆注册了两类iPad商标。 。
当时,苹果还没有推出iPad。 2009年,台北唯冠以3.5万英镑将其全球iPad商标权转让给苹果公司。 苹果却忽略了:iPad在中国大陆的商标并不在台北唯冠手中,而是在深圳唯冠手中。
2011年12月,苹果与唯冠科技之间的“iPad”商标纠纷以苹果一审败诉而暂时结束。 该案将于本月29日在广东高院进行终审。
“如果苹果败诉,意味着它可能会失去在中国大陆的iPad商标权。” 大成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执业律师张健告诉记者,“对于深圳唯冠来说,或许也是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
消息传出后:
债权人前来讨债
根据唯冠公告,其流动负债净额为28.7亿元,逾期贷款38亿元尚未偿还,对中国银行等8家银行的负债约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45亿元。
“欠银行的钱,欠供应商的钱,欠工人的工资,据我所知,唯冠欠了很多债。” 保税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最近,不少债权人听说唯冠和苹果商标纠纷一审胜诉后,又来追债了。”
律师声明:唯冠维权精神值得肯定
声明一:
苹果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广东东方金源律师事务所金艳律师表示,苹果公司为了获得“iPad”商标“非常努力”。
“苹果的知识产权策略是正确的,它利用在英国设立的一家名为IP的空壳公司来购买IPAD商标,让苹果可以‘廉价’地购买它。计算是令人满意的,但法律程序有缺陷。苹果确实这么做了。”殊不知大陆iPad商标的所有权并不在台北唯冠手中,而是在深圳唯冠手中,苹果最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说法二:
银行是“幕后推手”
有网友表示唯冠“胃口太大”。 对于这一说法,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律师张健认为,深圳唯冠的诉讼从法律角度并无不妥。 “100亿元是否太多,很难简单下结论,但唯冠的商标维权意识和敢于维权的精神值得内地企业学习。”
张健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因唯冠资产重组,8家债权银行利用唯冠联合向苹果公司索赔数百亿元,以获取债权人利益。”
律师:
谈判渠道从未关闭
唯冠律师肖才元承认,他们从未关闭过双方的谈判渠道。 但“苹果没有诚意,一再拖延时间,在核心问题上‘兜圈子’。现在苹果高层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通过低成本手段找到出路,从而阻碍和拖延了苹果的发展。”案件进展情况。”
伟观的前世:
曾经全球第四大平板显示器制造商
“负责人不在了,工人也不在了。” 一位正在施工的叔叔摇摇头说道。 “这家工厂曾经是保税区的知名企业,短短几年时间,一切都荡然无存……”
一位在沙头角保税区工作了四年的保安也告诉记者,“工厂以前很繁荣,光是工人就有5000多人,待遇很好,而且还有自己的库存。 2010年以后,工厂又重新开工了,老员工也被批量撤离,我们才知道工厂的经营出了问题。”
记者从自贸区发布的信息中看到,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唯冠集团最大、最核心的研发生产基地。 公司于1991年落户深圳,1994年进入沙头角保税区,现有员工5000余人。 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外贸出口百强企业之一。
“深圳唯冠也确实有过辉煌,曾经是全球第四大平板显示器制造商,但现在负债累累,几乎没有值钱的资产。” 保税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第1页:iPad商标不属于Apple
第2页:唯冠声称被骗
第3页:专利战是一场生死战
第4页:苹果损失了多少?
第 5 页:加州唯冠起诉苹果欺诈
第6页:唯冠的现状“满目疮痍”
唯冠否认勒索苹果,称是在保护自己的权利
杨荣山表示,目前唯冠虽然陷入财务危机,但尚未公开要求具体赔偿数额,只是按照中国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杨荣山:因为唯冠正好陷入财务困境,所以很多人认为唯冠是借机敲诈苹果。 事实上,唯冠直到今天才公开表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 网上报道说花费了数百亿,但实际上公司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当然,从国内专业律师和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认为苹果的行为应该有这样的代价。 这是专业的观点。 我们仅根据中国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 当公司有债务时,我们首先要保护债权人。 只有解决了所有债务,我们才有根本的股东权益。 现在我个人的感觉是,唯冠其实是被冤枉了。 苹果确实将iPad产品做到了完美,但这种成功并不是理由。
对于唯冠未来的发展,杨荣山表示,唯冠正在寻找新的机会重新站起来,目前已经有了完整的重组方案和投资者。
杨荣山:唯冠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来再次发展。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并且已经有投资者认为唯冠还有机会重新站起来。
这应该算是唯冠科技首次就与苹果的IPAD商标纠纷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二次审查将于近期举行。 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宣布。 唯冠科技召开发布会的目的是什么? 财经评论员李光宇认为,唯冠主要是想赢得更多舆论的同情。
专家评论:苹果必须达成协议或更名才能继续销售iPad
2月14日,苹果终于打破沉默,对此事做出了回应。 苹果在一份简短声明中指责唯冠拒绝履行协议,并表示香港法院站在了苹果一边。 随后,香港法院长达18页的判决书被曝光。 唯冠认为,苹果的说法令人困惑,缺乏谈判诚意。 李光裕表示,香港的法律对内地没有影响,其判决对内地法院没有约束力,不能构成先例。
李光宇:如果是在中国,就必须以中国大陆法院的判决为准。 内地法院的依据很简单,就是谁是商标的使用人,谁是注册人,谁是商标的所有人。 这个判断没有任何疑问。 如果苹果继续想在中国大陆销售iPad,它必须要么与唯冠达成协议,要么改名。
令人意外的是,唯冠科技并未透露具体赔偿金额。 这是否意味着大家之前根据苹果国内销量计算的苹果100亿赔偿金额不准确呢? 商标赔偿金额一般是如何计算的?
李光宇:商标补偿的数额有几个依据。 第一点是给唯冠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第二点是苹果因此获得了多少利润。 但即使唯冠与苹果达成协议,工商部门也应该无法免除其罚款。
“苹果只有三种选择:一是继续在中国大陆销售iPad,但更名,并赔偿唯冠一笔钱;一是退出中国市场,赔偿唯冠一笔钱;一是收购iPad中国的iPad商标,并赔偿唯冠一笔钱。” 一位熟悉商标权的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苹果的赔偿无论如何都会确定。”
第1页:iPad商标不属于Apple
第2页:唯冠声称被骗
第3页:专利战是一场生死战
第4页:苹果损失了多少?
第 5 页:加州唯冠起诉苹果欺诈
第6页:唯冠的现状“满目疮痍”
显示器巨头的“救命稻草”
破旧的唯冠厂房
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唯冠”)是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冠国际”,0334.HK)的全资子公司。 唯冠国际成立于1989年,曾是全球四大显示器制造商之一,产品销往全球50个国家。 截至2006年10月,唯冠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7家分公司、7个生产基地和全球分销网络。 “唯冠”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然而这段历史却在2010年8月3日戛然而止!
据香港媒体报道,2010年8月3日,唯冠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荣山因申请人欠债430万美元而申请破产。 经调解,杨荣山承诺在8月底前偿还贷款,并表示愿意在还款前用手头的一批巴西国债作为还款抵押品。 申请人驳回了该方案,最终法院依法判决杨荣山破产。
杨荣山破产后,和君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君创业”)总裁李苏受8家银行委托,担任深圳唯冠债务重组顾问。 对深圳唯冠的资产进行评估后发现,深圳唯冠除了一个空壳,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资产——除了iPad商标,该商标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于是,深圳唯冠与美国苹果公司(以下简称“苹果”)的专利之争成为唯冠扭亏为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和君创投公关总监黄一丁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2009年,苹果以3.5万英镑收购了台北唯冠(即‘唯冠电子有限公司’)的iPad全球商标,但台北唯冠冠不拥有大陆iPad商标,大陆商标归深圳唯冠所有,苹果认为这35000英镑包含大陆商标权,但并不具备处置iPad的资格。因此,苹果公司在大陆销售iPad平板电脑是明显的侵权行为。”
“2010年9月17日苹果开始销售iPad之前,我们和苹果进行了交谈。当时我们想进行交易,但谈判失败了。苹果一直在争议中出售它们。因此,他们卖得越多,他们得到的补偿就越多。”收到。” 许多。”
iPad销量惊人。 唯冠或借此重振行业
唯冠的“翻身”
在舆论压力下,一场看似简单的专利诉讼迅速发酵。
2011年12月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深圳唯冠诉苹果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苹果败诉,iPad2被禁止销售。 这个消息就像一枚深水炸弹。 一时间,iPad的风潮牵动了无数“果粉”的心。
紧接着,京东、国美、亚马逊、苏宁易购、iPad产品下架。 受此影响,北京中关村的水货iPad价格也有所上涨。
2月17日,杨荣山在媒体见面会上表达了自己的辛酸之情。 他表示,2009年苹果与唯冠的交易是苹果设下的陷阱。 当时,苹果为了购买iPad商标,在英国成立了一家IP公司。 交易过程中,IP公司表示不会与深圳唯冠发生冲突。 以购买唯冠欧洲商标的名义,剥夺了唯冠全球注册的iPad商标。 唯冠受委屈了。
对此,苹果终于爆发了。 苹果公司直接通过律师向杨荣山致函。 信中称:深圳唯冠向媒体和政府提供了与事实不符的信息。 希望唯冠在最终判决前尊重中国法律和中国法律程序,不要向中国媒体披露与事实不符的信息。 特别是有关苹果的新闻,否则您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唯冠似乎正在与苹果进行殊死搏斗。
对于发信一事,深圳唯冠律师谢向辉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确实是真的,但苹果公司也在向大家散布虚假消息。此前,苹果公司发布的那些证明,杨荣山完全参与其中,并有”一审时提出了将iPad商标权转让给苹果公司的电子邮件,但法官认为这些证据未经依法认定,无效。
“至于之前说香港的判决支持苹果,我只能说,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法律制度不同,所以香港的判决不算数。”
第1页:iPad商标不属于Apple
第2页:唯冠声称被骗
第3页:专利战是一场生死战
第4页:苹果损失了多少?
第 5 页:加州唯冠起诉苹果欺诈
第6页:唯冠的现状“满目疮痍”
苹果的损失有多大?
“苹果翻案的可能性不大。根据经验,二审维持原判的可能性更大。” 谢向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如果苹果这次彻底失败,将会遭受多大的损失?
唯冠国际2010年10月的公告显示,截至2009年9月16日,集团债权人要求偿还贷款39.49亿港元,日立要求支付专利费5868.7万港元。 此外,唯冠国际旗下会员企业需偿还约15.84亿港元贷款。 杨荣山已逾期偿还其中38.34亿港元。 如此算来,唯冠尚需偿还的债务总额高达17.58亿港元。
“如果是为了还债,唯冠的索赔金额绝对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谢向辉表示,“具体情况要看唯冠的计算标准。”
对于财力雄厚的苹果来说,如果只是在这场官司中损失一些钱,并不会伤害其元气,但会失去中国市场。 蒂姆·库克接任苹果CEO以来的首份财务报告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大中华区占苹果全球销售收入的比例高达16%。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苹果2012年将售出5200万台iPad,但调查结果要高得多,为8100万台。 按照16%的份额预计,2012年iPad在大中华区的销量将达到1296万台。
库克指出,“苹果第四季度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翻了两番”。 中国已超越欧洲,成为苹果产品全球第二大销售市场。 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国大陆消费1300万台iPad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苹果因商标纠纷将iPad撤出中国市场,损失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一批竞争对手在风雨中守候,比如三星系列等品牌平板电脑。如果苹果退出中国市场,就为他们扫清了道路。如果亚马逊想进入中国市场, iPad的退出对于亚马逊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知名通信专家王玉泉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活动回顾
2000年,台北唯冠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注册了包括iPad电脑在内的多种电子产品的商标。
2001年,深圳唯冠申请注册了两个iPad中文商标。
2006年,苹果计划推出iPad平板电脑。
2009年,苹果以3.5万英镑从台湾唯冠购买了iPad商标的全球使用权。
2010年iPad进入中国市场时,深圳唯冠向苹果公司表示,iPad在中国大陆商标权的转让并未包含在3.5万英镑的转让协议中,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2010年4月19日,苹果公司和英国IP公司将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请求法院确认iPad商标属于苹果公司;
2011年1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两家公司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为4.56万元,由两原告承担。 深圳唯冠胜诉。
2月10日,深圳唯冠起诉苹果侵犯iPad商标权,一审判决:苹果败诉,法院下令禁止销售苹果iPad 2。
2月17日,惠州中院作出判决,禁止某苹果经销商销售苹果iPad相关产品。 这是iPad商标纠纷以来首个被判败诉的苹果经销商。
第1页:iPad商标不属于Apple
第2页:唯冠声称被骗
第3页:专利战是一场生死战
第4页:苹果损失了多少?
第 5 页:加州唯冠起诉苹果欺诈
第6页:唯冠的现状“满目疮痍”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唯冠周一宣布,已修改其在加州对苹果公司提起的“iPad”商标侵权指控,认为苹果公司在获得iPad商标时存在各种欺骗性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关公司Tate发布了唯冠修改后的投诉消息,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指控苹果公司故意失实陈述、隐瞒欺诈、欺骗性诱导和不正当竞争。
唯冠表示,这起诉讼为唯冠台湾分公司与苹果在2009年12月23日的交易提供了新的证据。当时,苹果代理商故意向唯冠台湾隐瞒事实,压低收购价格。 因此,双方据此签订的合同无效。 一旦合同因存在欺诈行为而无效,欧盟、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的iPad商标权也将恢复原所有者唯冠台湾。
在起诉书中,唯冠还指控苹果公司购买“IPAD”商标权时时间紧迫。 在与唯冠达成协议前,明知唯冠反对其使用类似商标,故有预谋欺骗唯冠与其签订合同。 为了促成这笔交易,苹果聘请了一家中介公司及其执行董事格雷厄姆·罗宾逊( )来策划购买唯冠拥有的IPAD商标权,但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借口。 随后,苹果还创建了一家特殊目的公司——IP应用开发有限公司(IPAD Ltd.),并隐瞒了该公司担任苹果代理商的事实。 此外,“格雷厄姆·罗宾逊在帮助苹果与唯冠谈判时还使用了化名——乔纳森·哈格里夫斯( ),这是欺骗签约方的又一表现。”
唯冠指控 和苹果在 IPAD Ltd. 及其使用该商标的意图方面故意误导唯冠。
对此,反驳称,IPAD Ltd.之所以要竞标商标权,是因为其全名IP的第一个字母可以构成IPAD。
此外,罗宾逊还被指在谈判过程中回避唯冠的问题。 当唯冠问及IPAD Ltd.的业务状况时,他含糊其辞地回答:“这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相信你能理解。此时,由于该公司尚未发布任何公告,所以我们还不准备披露。”正如我在之前的消息中提到的,我可以向您保证,IPAD Ltd. 不会与唯冠构成竞争关系。”
周一早些时候,路透社报道援引了专家的评论,他们认为苹果的秘密策略将使其在应对唯冠诉讼时处于不利地位。 纽约商标律师马丁·斯威莫尔 ( ) 表示,苹果此举就像是他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诡计。
不过,其他专家认为,苹果可能会以商标所有者无法直接起诉苹果为由,对唯冠提出异议。 他们认为,法院很可能会认定唯冠公司只有权利起诉IPAD Ltd,而非苹果公司。 事实上,苹果公司创建的特殊目的公司最终购买了商标权。
2月17日,唯冠向加州法院对苹果提起诉讼,试图发布iPad平板电脑销售禁令。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外经贸部重点联系企业名单外经贸部重点联系企业名单内资企业(75家)一、中央企业(23家)1、中国烟草进出口总公司2、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3...
家电:海尔、美的IT制造:冠捷、唯冠工程咨询:中冶南方、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市政设计院、中煤国际武汉设计院、中交二公院、中交二航院...
实际上并不是深圳唯冠公司“抢注”了苹果公司的iPad,而是唯冠公司先拥有这个商标,苹果公司后启用这个商标,无论在中国境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如此。因此不能说...
2018年度武汉企业100强排行榜1东风汽车公司14,168,729(万元)2武汉钢铁(集团)公司5,567,1213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2,012,5544武...
[回答]至卓飞高线路板(深圳)有限公司381.北京松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134.荣成国泰轮胎有限公司406.本溪北龙炼铁有限公司197.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6...
一次疫情使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湖北、武汉的身上,更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相信湖北终究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湖北的核心产业:1、汽车制造...
很多球迷都喜欢称孙颖莎为“小魔王”,但她自己却更想变成“大魔王”。莎莎自己的偶像就是张怡宁,那么有没有可能为女乒下一个“魔王”呢?我的回答是:有,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