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只要坚持创新,单一的业务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行业风暴所吞噬,但创新基因,会扩展到其他领域,从而让企业获得新生。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正解局出品

上个月,日本富士胶片宣布与施乐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富士胶片将收购施乐公司在富士施乐拥有的25%股份,由此获取富士施乐100%的所有权。

众所周知,胶卷的没落直接击垮了柯达,同样靠胶卷起家的富士,不仅幸存下来,而且生机勃勃,实现了千亿规模的营收。

富士的长盛不衰,到底有何秘诀?

1. 雄霸一时的胶卷巨头

日本富士胶片公司,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上世纪末,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富士胶卷冲印店,它在中国胶卷市场,牢牢占据60%的市场份额。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富士胶卷)

富士创建于1934年,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胶卷试验所”,起初以模仿和学习美国柯达而“入行”。建厂后的20年,专注于民用胶卷的生产。

1960年代,柯达是胶片行业当之无愧的巨头,近4000亿日元的销售额,是富士胶片(270亿日元)的15倍。

作为后来者,富士一直在自力更生开发技术,这种文化延续至今。

1976年,富士发明高感度彩色负片胶卷F-II400,在技术上超越了竞争对手柯达。

自此,富士步入快车道。1980年10月,富士的出口比率从25.2%上升到了31.7%,稳步进入世界市场。1997年,富士全球市场占有率增长至33%,仅次于柯达(44%)。

2000年,富士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达到70%,营业收入斩获1.44万亿日元。2001年,富士的销售额首次超越了柯达。

然而,一个行业迎来巅峰之际,往往危险也潜伏其中。

自2000年起,新数码技术横扫胶卷市场,引发行业震荡。

数据显示,世界彩色胶片市场每年以20-30%的速度下滑,仅10年时间,胶片的总需求量就跌至原来的1/10。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彩色胶卷的全球需求变化趋势)

柯达的结局人尽皆知,富士的核心业务——感光材料,也在4、5年的时间内,陷入巨亏。

面对断崖式暴跌,“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富士不得不面对的生死考验。

2. “跨界”创新

面对一场数码“海啸”,富士胶片的副总裁青木良和做过一个比喻:

就像是一个汽车厂商,而世界不再需要汽车了。

富士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

危机之中,古森重隆站了出来,他担任富士会长兼CEO,从2003年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富士胶片CEO古森重隆)

当时富士采取了两大关键举措:

一是对传统胶片进行结构改革,将生产规模调整到适应市场需求的份额大小。

二是在未来具有成长性的领域方面加大投资。

企业改革做“减法”,如同“壮士断腕”,“流血”是不可避免的。富士果断裁员5000人,相当于砍掉全球1/3的业务。

同时,古森重隆制定了一个“四象限战略”:

用现有技术巩固现有市场,开发新技术应用于现有市场,将现有技术应用于新市场,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古森重隆制定的“四象限战略”)

例如富士依托于既有技术,选择生物医药、化妆品、高性能材料等成长可能性较大的领域,并在数码影像行业、光学元器件行业、高性能材料行业、印刷系统行业、文件处理行业、医疗生命科学等行业转型或开拓。

其中,化妆品所需的重要物质是胶原蛋白,而这一成分是胶卷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富士已经把胶原蛋白的技术弄得很透彻,很好地掌握了其中的原理。

另外,胶卷是一层薄薄的片剂,上面要涂好几层感光乳剂,这种超薄涂抹的技术,可以将1小瓶胶水均匀涂抹覆盖9个足球场,同样可以将此技术运用到化妆品中。

把这样的技术和原理用在化妆品中,便是对现有技术的有效延展。

再比如,富士利用原有技术开发偏光板保护膜,这一产品在后来广泛用于液晶电视和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在胶卷业务上的损失。

而这三样技术:胶原蛋白技术(胶片的主要原料)、纳米分散技术和抗氧化技术正是富士胶片的看家本领。

此外,富士将化合物方面的合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纳米技术在人体吸收方面的技术革新,投入到了抗流感药、抗癌药物等研发中。

为了加快多元化转型,富士在2006-2012年间进行了13起并购,一半以上集中在医疗健康领域。

如今,富士已由一家传统的老牌胶卷企业,转型升级为一家多元化的技术导向型的创新企业。

它从曾经单一的胶片业务,延伸到医疗生命科学、印刷、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文件处理这六大重点事业领域布局。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富士的事业领域布局)

其中,诸如防晒霜、阿尔茨海默药、抗病毒药、医用内窥镜、彩超机等产品,甚至已经成为中坚力量。

比如,富士生产的一款防晒霜,SPF50+,PA++++,属于日本最高防晒指数,它拥有独家黑科技,是全球首个能有效防御Deep UVA紫外线的防晒霜,并集“防晒、美白、隔离”于一体,比市面上的普通防晒霜强大很多。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富士生产的防晒霜)

再比如,富士正在参与一种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研发,这款名为Avigan的药品有助于阻止受感染细胞中病毒基因的复制,至今已有近5000人体验到疗效。不出意外的话,Avigan会成为获国际认证的埃博拉出血热治疗药物,这也将是世界首例。

富士的转型,确实很彻底,赚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据2018年富士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9.05亿美元(1533.68亿元),营业利润18.90亿美元(132.33亿元)。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2018财年富士各业务销售额占比)

富士将沉淀85年的胶卷技术“基因”,成功“移植”到了医疗健康、高性能材料和文件处理等核心业务,活成了一个跨领域的新巨头。

富士耗时7年的成功转型,已经入选为哈佛大学的教学案例。

3. 柯达破产,富士重生

同样遭遇数码风暴,全球两大胶片巨头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美国柯达2012年宣告破产,日本富士却“二次创业”,重获新生。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柯达与富士)

这其中影响生死的关键点是什么?机会不是没有,而是看企业如何把握它。

数码海啸的来袭,是对整个胶卷行业的打击,柯达与富士被迫离开它们的准垄断地位,奋力自救。

于是,它们迅速切入了数码领域,并开始生产相关产品。

当时,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有很多创新,也销售了大量的数码相机,并且在2005年以21.3%的占有率在美国市场排名第一。

鼎盛时期,柯达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研发部门,拥有高达几千项的专利。然而,问题的症结在于,它没有很好地把创新转化成生产力和自己的利润效益。

在多元化转型方面,虽然柯达也涉足了医药、授权贴牌生产数码电子产品等,但最后都因为只看重短期利益,而出售了需要长期投入的医药业务。

最终,柯达的数码相机由于技术更新缓慢,价格缺乏吸引力,在佳能、尼康、索尼等日本厂商的围剿之下,销量持续下滑。至2001年,柯达每卖出一台数码相机就亏损60美元。

2000-2010年,胶片市场下降到不到10%,柯达的销售额下降了48%,而曾经60%的销售额来自胶片的富士却成功转型,并在这十年内,收入增长了57%。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2000-2010年柯达与富士的销售额对比)

2012年,柯达申请破产,而此时,富士总收入达到250亿美元,员工达7.8万多人。

相比之下,富士的转型十分彻底,当它也进军数码领域时,富士很清楚,数码业务仅仅是用来缓解转型期主营业务遭遇重创带来的冲击,走多元化道路,持续创新才是正解。

其实,富士的多元化经营,属于“居安思危”型,它很早就开始布局了:

1936年进入X光胶片市场;

1962年进入复印机市场;

1997年,全球首发可以媲美胶卷的数码相机;

2001年,推出全世界第一台经鼻内视镜。

富士曾不惜砸七八千亿日元,并购了约40家企业,就是想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将核心技术“为我所用”。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富士消化道电子内镜系列产品)

富士没有把公司视为不同业务单元的组合,而是把它视为核心技术的组合。

因此,富士能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创造、延展和保持竞争力,从而具备协调不同产品、整合不同技术的创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的成功除了其对创新的坚持之外,还在于其背水一战的决心,不留恋过去的技术与辉煌,这一点极为难得。

4. 创新基因获得新生

一家已经85岁的老牌企业,能够从行业“风暴”中存活下来,并活得很滋润,靠的正是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富士的重生之路,仍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在企业经验上,有专业化与多元化之争。有的人认为,企业应该专业化,在某一专业领域做深、做专、做精,取得较高的市场地位;有的人认为,企业应该多元化,跨领域发展,扩大企业总体规模,化解风险。

富士的例子告诉我们,做什么不重要,如何做才重要。

没有创新,在细分领域做的时间再久,也不可能做深做精;没有创新,规模越大,涉及的行业越多,风险反而越大。

反之,只要坚持创新,单一的业务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行业风暴所吞噬,但创新基因,会扩展到其他领域,从而让企业获得新生。

这便是日本富士带来给我们的启示。

正解局,一个有见识、有深度、有诚意的时势财经大号。在这里,穿透信息的迷雾,在这里,发现真实的中国。局长是各种报告爱好者,收集了上千份各行业报告,关注正解局回复关键词“行业”,可获得多行业最新报告。

富士财团背后超级帝国,日产、日立、雅马哈也不过是旗下品牌而已

富士银行、富士施乐打印机、富士相机、富士电梯、富士电机······

说到这些带有“富士”印记的企业,我们绝对耳熟能详,但是,你能想象这些企业背后原本都有着同一个强大的财团作为支撑吗?那就是富士集团。

对,既不是富士康,也不是富士通。

富士集团正式成立于1966年,目前由30家左右的大企业组成,它还有个美丽的名字——“芙蓉集团”,因富士山有“芙蓉之峰”的美誉。

享誉国际的富士集团,是如何成长到现在的呢?

触摸品质,发现未来,欢迎收看十万个品牌故事之《十万个品牌故事——富士集团成员多,个个要自强》。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1945年9月2日,日本与反法西斯联盟国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舰上签署了投降书,二战宣告结束,战败后的日本成为了一片废墟,重建和经济复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崛起,日本开始扶持大型财团发展,曾被二战拖垮的三菱、三井、富士等财团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指数型壮大,用了几十年时间,日本经济突飞猛进,同时造就的六大财团也如日中天,共计控制日本全国60%以上的总资产;55%以上总资本;60%以上的销售额;20%左右的就业人员。

几乎垄断了日本经济,而且他们有大量海外投资。

追溯历史,这些财团很多发迹于幕府时代,和三井财阀一样,富士集团在这一时期开始登上舞台,如今的富士集团,名义上是安田财阀的担当者,既然如此,我们就按“套路出牌”,从安田财阀的创始人——安田善次郎开始讲起。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安田善次郎出生于1838年,父亲原本经商,用钱买了个“武士”身份,准备耀武扬威一番,可惜后来生意没落,就变成了空有武士身份的农民。

安田善次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5岁就开始上街卖花赚钱,当他成为一个俊俏的卖花少年时,此时的三菱、三井家族已经是日本首富了。

随着年龄增长,安田善次郎越来越不甘心当个农民,在17岁那年,这个聪慧的日本少年说服了父母同意他外出闯荡。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怀揣壮志豪情的他,奈何囊中羞涩。

不过凭借着聪明头脑,安田善次郎先当海鲜和货币兑换商,用赚来的钱开店铺。

以钱币兑换起家的他,没过多久,就已经是东京城里数一数二的有钱人了。

可没想到幕府末年,城内大乱,除了政局混乱之外,当时日本的货币制度亦是如此,日本国内金银的兑换比价是1:5,可是在西方的兑换比价是1:15。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不少西方人操纵日本和西方的钱币兑换差异,将日本的金币拿到外洋兑换赚钱,使得日本每年外流的货币五六十万两。

针对这一情况,德川幕府铸造了含金量比较差的“新小判”来尽力收回之前含金量高的货币,可惜当时包括三井这样的金融大鳄们都冷眼旁观,安田善次郎却抓住了这一商机,参与了进来:骑着板车挨家挨户招募旧钱,并要求兑换返还的佣金,即每回收1000两就扣去1两手续费,短短一年时间,他竟然赚了几千两,并在第二年,就开了自己的专业银两兑换所——安田屋,也就是安田银行的前身。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为了筹措资金,便发行了名为“大政官札”的纸币,可惜因没有黄金储备做支撑,结果无人问津。

这时,安田善次郎再次站了出来答应政府的要求,银行家对此都对其不解,纷纷冷落他。

两年后,明治政府由于日本天皇的英明领导,而日益获得国民信任,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大政官札的价格也在一路飙升。

安田善次郎也因为自己的非凡胆识和卓越洞察力,成为金融界的风云人物,受到了明治政府的赏识,并被任命为银行协会会长,可以说是“乱世造英雄”。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1879年,在日本政府的批准下,安田善次郎开始创办私营安田银行,逐步向纺织、建筑、铁路交通等领域扩展,形成了包括一批企业的经营集团。

1876年,安田善次郎参加创立第三国立银行,后来通过合并成为瑞穗银行的起源之一安田银行的前身,而安田银行也就是如今的富士银行。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安田财阀也成为了中央银行的官方代理人。

1882年安田善次郎就任日本银行理事。

19世纪90年代,安田财阀进入电力、铁路、纺织等领域,开始多元化经营,以制造业为基础,金融业为桥梁的帝国开始形成。

1912年,安田善次郎又组建起“安田保养公司”的持股公司,由此,对日本经济有较大影响的安田财阀开始初具规模。

之后,安田善次郎操纵本身在金融界的势力,整合自身财产,向保险和制造业进军,并在一战中迅速成长,使得安田集团财阀成为多元化谋划的财阀。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不过企业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

1921年9月28日,安田善次郎在神奈川县大月市的一栋别墅里,被日本国粹主义者朝日平吾暗杀。

据说暗杀者的葬礼有上千人参加,反而社会对安田善次郎的死比较冷漠,安田家族为平民怨,捐资修建了东京大学大礼堂、日比谷公会堂、千代田区立町初中等公共设施。

一代枭雄黯然陨落,经过种种坎坷,在宝善社常务理事结城丰太郎的帮助下,安田家族得以渡过难关。

然而,一切欣欣向荣的繁华,都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被无情毁去,当时许多银行贷款都难以收回。

而此时的安田财阀却雄心勃勃地一次性吞并10家银行,成立拥有二百一十家店铺的全国最大的普通银行——安田银行(以前是合股或合名公司),形成一个以金融为中心的财阀。

1927年,昭和金融危机爆发,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强制介入,日本银行业进行大洗牌,四大财阀分割银行业半壁以上的江山。

至30年代初,安田财阀已迅速成为拥有包括14家银行、12家工商企业以及6家保险公司的大型财团。

当多数企业在经历呆账、坏账所造成的大起大落时,安田财阀却凭借着稳扎稳打的经营作风,在业内混得风生水起,所以,到1945年,安田银行的存款额高达139亿日元,位居同行榜首。

二战后,日本财阀被命令解散,安田财阀也不例外。其中安田金融机构的实缴资本占日本该类资本总额的17.2%,在四大财阀中排行第一。

随着财阀的解散,安田银行在1948正式改名为富士银行。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1952年日美条约签订之后,三井、三菱等财团积极恢复,不过安田集团恢复得较晚,一直到1960年底,才以富士银行(即安田银行)为首,开始集合二战前的安田集团所属企业,组建起芙蓉开发。

1966年,正式成立芙蓉会集团的组织。

芙蓉会以富士银行为核心,共同投资先后创办了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芙蓉航空服务、芙蓉综合租赁、芙蓉海洋开发、芙蓉情报中心、芙蓉石油开发等企业,增强内部联系,表现出强有力的集团行为,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富士财团。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佳能、日立、日产汽车、雅马哈、丸红等日本品牌,都是富士财团旗下的成员,随便拿一个出来,可能都是世界知名,这些品牌我们在之前的品牌故事中都有说过,今天就不再复述,另一方面,作为富士集团的肱骨产业,富士银行在富士集团的发展中,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948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发展,富士银行也扩大了业务,在银团贷款、企业银行、公共资金管理、抵押贷款和零售金融服务等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日本银行发放的贷款风险越来越大。

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状态,1997年和1998年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富士的进步计划也事与愿违,富士银行因为不良贷款损失了一大笔钱。

面对国内经济低迷和国际银行业的重组并购浪潮,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不得不开始新一轮的重组活动,内部裁减了数千名员工,并将其持有的海勒金融52%的股份出售给了通用金融。

然而杯水车薪的补救措施并无成效,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各种固定资产投资大量缩水。

富士银行遭受重创,此外,富士银行的附属信托公司安田信托银行(Yasuda Trust & Banking)在1999年遭遇了收益和信贷质量问题。

富士银行收购了安田信托的控股权,但富士再也不能为自己重建安田了。

富士银行因其不良贷款而元气大损,为了企业延续,不得不与日本第一劝业银行以及日本日本兴业银行合并(当时第一劝业银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准备金,而日本兴业银行则是二战后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振兴企业的“长期信用银行”)。

通过换股方式,于2000年9月组建了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合并后因为拥有巨额的资金,很自然地成为了世界金融集团之首。

富士公司 从胶卷到医疗健康,濒临破产到年赚百亿,富士如何成为跨界巨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加深,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并活得更好,通过并购完成产业重组和恢复企业竞争力,是给企业带来生机的一大法门,也是对传统金融体制的一次变革。

毕竟,2012年之后,日本经济的强劲复苏,离不开日本平成时代各个行业的并购和整合。

而富士从当初的安田财阀演变成一个包含众多企业的现代化大集团,也同样不能免俗。

相关问答

fuji是什么公司?

fuji是指富士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原名为“富士电机(上海)有限公司”,是日本富士电机产业株式会社在中国的独资公司。fuji公司主要从事与中国各企业、事业...

伯恩光学有限公司和富士光学有限公司有什么关系?

富士光学和伯恩光学同是一个老板,富士是伯恩的前身,富士成立1989年,伯恩成立于1993年。目前富士一厂和二厂均转型成为伯恩光学,伯恩光学目前在深圳八个分厂,...

富士宝公司还在吗?

在啊!公司处于存续状态,运营平稳,经营合法,管理严谨,技术成熟,产品优质,是靠谱公司。富士宝公司,全称是佛山市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位...在啊...

山东富士电梯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东富士电梯有限公司是2008-02-13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红星西路北济山东富士电...

亚洲富士电梯是杂牌不?

不是,亚洲富士电梯是一线品牌。2016年,日本富士电梯工业株式会社、富士电梯(亚洲)有限公司、富士(中国)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富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

富士宝公司是什么呢?

佛山市富士宝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杏吉路段杏头工业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生活小家电高新技术企业。富士宝自推...

广东佛山富士离合器有限公司的地址和邮编?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核心区银海大道B8电话:(0769)22882222-8820手机:13556720419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南海...

富士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怎么样?

富士施乐(深圳)高科技有限公司他不能算是世界500强企业,因为他是世界500强排名287位的日本富士和排名477位的美国施乐公司在深圳开设的合资企业,所以它只是世...

东莞市富士家具有限公司好不好?-设计本有问必答

东莞市富士家具有限公司还挺不错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都是很好滴,本人家里也有富百年家具,使用起来非常舒适和放心,不会担心一些没有必要的质量问...

富士制御电梯属于几线品牌?

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2008年建厂,公司在2008年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建厂区89亩,其中现代化厂房建设用地26000平方米,在册员工近20...富士制御电梯属于二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