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大家都说PC没意思了,没得玩了,看起来似乎的确如此,毕竟整个行业都在走下坡路,但是过去的2017年,绝对可以用“刺激”或者“激情”来形容,完全可以拍一部大片了。
无论是内存价格前所未有持续暴涨、装个机都让人惆怅万分,还是挖矿搅动整个地球、让普普通通的显卡变成“奢侈品”,我们都在经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其实单就技术进步而言,PC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以往高度创新的空间,尤其是再缺乏足够的竞争,就会更显得沉闷。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得玩了,只看你有心没心。
毫无疑问,AMD Zen的面世,堪称2017年最大的惊喜。虽然贵为全球第二大x86芯片巨头,但毕竟和第一各方面差距都比较大,过去十年来,AMD一直在Intel的打击之下苦苦挣扎,而且几乎让人看不到希望。
但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乃至是对手都不屑一顾肆意挤牙膏的情况下,AMD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实现了空前绝后的逆袭,在PC历史上书写了浓妆墨彩的一笔。
AMD Zen架构,以及基于它的Ryzen锐龙、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EPYC霄龙等各条产品线的诞生,改变了AMD,也改变了整个行业。
从桌面(Ryzen/ThreadRipper)到笔记本(Ryzen Mobile),从企业(Ryzen Pro)到数据中心(EPYC)再到嵌入式(Ryzen/EPYC),从发烧级到入门级,从性能到价格,无不让人眼前一亮,真的很久没有呼吸这么清新的空气了。
有竞争才精彩的理念也再一次得到了真真切切的验证。虽然以AMD的体量,不可能翻云覆雨、谈笑间撬动整个行业,但是竞争的火花一旦擦出,燎原之势就是水到渠成。
一年之间,行业变革的速度也远超之前N年的总和。 逍遥自在惯了的Intel也终于被彻底打醒,很快就如大家所愿,开足了马力。
桌面主流处理器在过去将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停留在四核心的水平上,现在被锐龙刺激得直接到了六核心、八核心,发烧级就更不用说了,一下子飞跃到16核心、18核心还真让人不太适应。
轻薄笔记本上双核心已经统治了8年,如今已经全面普及4核心,高性能游戏本也从四核心迈向六核心。
AMD的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产品叫好叫座,比如2017年第三季度锐龙 7/5/3系列在主流电商平台上的份额居然超过了40%,而在公司层面AMD也更加从容,财务报表越来越好看。
其实在锐龙首发评测总结的时候,我们就曾提出,锐龙的推出对于AMD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边的路漫长又艰难,AMD需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幸甚,此后我们欣喜地看到,AMD一步步地践行着我们的期望,不但只用一年的时间就铺开了整个版图,还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早早谋划好了未来多年的蓝图。
Zen诞生之时,AMD就承诺这是其今后多年发展的基石,并在此后多次公开展示路线图,每一步都十分明确,持续提升性能、能耗比,而且每一代的性能提升都将超越业界平均水准的7-8%。
2018年是12nm(14+nm) Zen+,工艺和架构双重优化,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深度挖潜,稳扎稳打。
2019年是7nm Zen 2,直接跨越10nm工艺而进入下一个节点,同时整个架构全面升级,跃升一个档次,现已顺利试产。
2020年是7+nm Zen 3,工艺持续完善的同时,架构再次旧貌换新颜。
高级设计工程师和Zen架构师Mike Clark甚至披露,AMD已经在攻关Zen 5,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
当然,路要一步一步地走。2018年,我们正看着AMD整个产品线的陆续翻新:年初有了面向轻薄笔记本的新款锐龙+Vega APU,之后是桌面级的锐龙+Vega APU,再往后有第二代企业版锐龙 Pro移动版和桌面版,作为压轴的则是第二代发烧级ThreadRipper。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基于12nm Zen+的第二代锐龙 2000系列,那么值此Zen/锐龙诞生一周年,重装上阵的Zen+/锐龙 2到底有何神奇呢?
【锐龙二代技术解析:好上加好 全面跃进】
在2017年各条产品线顺利推进、大获成功的基础上,锐龙二代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对第一代产品深入挖潜再提升,另一方面是未来一年各产品线的核心与基石。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了解下锐龙二代各个方面的改进和提升。
总的来说,Ryzen二代的变化可以分为性能、功能、平台三个大的方面 ,都有着令人惊喜的进步,与“牙膏”不可同日而语。
需要注意的是,在产品层面,这次我们见到的是锐龙二代,而在架构层面,这次使用的是Zen+增强版,而到了明年才会有真正的第二代Zen 2架构。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一个新架构出来,首代产品必然无法发挥十成功力,只要优化调校得当,仍然是有潜力可挖的,必须吃深吃透,之后才是在整个架构层面的全方位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Zen+架构经过优化之后,IPC性能提升了大约3%,也就是保持频率不变,理论性能也要比之前高出3个点。
更亮眼的是延迟全方位降低,一二三级缓存分别低了最多13%、34%、16%,内存延迟也低了最多11%。
更低延迟可能无法带来很直观的跑分提升,但对于整个硬件的执行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整个硬件系统更加顺畅,工作执行也更加高效,减少不必要的迟滞。
另外,Zen+的内存频率支持,也从DDR4-2667提高到了DDR4-2933,幅度达10% ,而且这还只是JEDEC标准范围内的,额外超频空间也是大大的,DDR4-3400都不是难事儿。
先进的制造工艺,无疑是一颗芯片的基础保障。锐龙一代和相关衍生产品都使用了GlobalFoundries 14nm工艺,表现十分优秀,发热和功耗控制也很得当。
而这一次,Zen+搭档的是GF 12nm,也就是在原有14nm的基础上升级改进而来,这也是全球第一次在x86处理器上采用12nm工艺。
12nm工艺大大提升了晶体管性能,使得更高频率、更低功耗成为可能,最高加速频率普遍提升了200-400MHz,单核最高可以稳定运行在4.35GHz,全核加速最高4.2GHz,同时核心电压则降低了0.05V,对于控制功耗、发热、温度以及进一步超频都大有裨益。
按照官方说法,12nm相比14nm同频下功耗可降低11%,同功耗下频率可提升16%。
AMD SenseMI是五种不同技术的套装,从不同方面对锐龙处理器进行加速,锐龙二代重点改进的是其中两点,精准频率提升(Pricesion Boost)、自适应动态扩频(Extended Frequency Range)。
第二代精准频率提升技术重点提升了多核心多线程实际负载中的频率,结合对温度、电流、电源的更好调控,基本可以实现随着核心数量的增多、频率呈线性提高。
举例来说,上代旗舰1800X标称最高加速4.0GHz,但一般只有在单线程状态下才能做到,一旦启动双线程,就会迅速跌至3.7GHz的低加速状态。
2700X则是随着线程数量的的增多,频率逐步降低,整体近乎一个直线,比如四线程仍能加速到4.2GHz左右,甚至跑满16个线程都可以稳定在4.0GHz。
另外,加速调整幅度也细化到25MHz ,因此可以实现最为精准的加速,做到性能最大化。
唯一的代价就是1700X的热设计功耗增加了10W,来到了105W。
XFR自适应动态扩频技术,就是在精准频率加速的基础上,在散热条件允许下,进一步拉升频率和性能。
比如说2700X搭配原装幽灵Prism散热器,可以额外获得4%的性能提升,而如果换上更好的风冷,可以自动带来7%的提升,堪称免费福利。
以上是官方宣称的2700X、2600X相对于1700X、1600X的多线程理论性能、1080p高画质游戏性能的提升幅度,大家看看就好。
接下来说说功能方面,首先是散热设计。
我们知道,Intel处理器在内部的顶盖和晶片之间,全线都是普通硅脂散热,甚至最顶级的18核心i9-7980XE也是如此,导致热量挥发效率低,核心温度难以控制,导致开盖盛行。
AMD锐龙则是一律采用更高效的高级铟合金钎焊散热,将核心金属化,相比硅脂可以直接将核心温度降低超过10℃。
锐龙二代还全线标配原装散热器,而且不同级别的散热器档次也不同。作为旗舰的1700X这次搭配了新的幽灵棱镜Wraith Prism,四条纯铜热管加大面积纯铜底座直触设计,转速配置可调节和36dBA静音的风扇,而且加入了独立的RGB光环,支持独特的RGB Dark模式。
它的设计也考虑了主板兼容性,不会造成和内存马甲条安装的冲突。
作为官方超频软件,Ryzen Master也升级到了1.3版本,功能更加细致,比如可以检测全芯片和每个CCX模块最快的核心,可以针对每个CCX模块进行单独超频,并有新的超频稳定性测试。
【平台:接口不变真良心 五年之内全兼容】
除了处理器自身的提升,平台方面无疑也是AMD非常引以为傲的,单单一个接口不变就让玩家送出无数个赞,另外这次AMD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黑科技”。
从第七代APU开始,AM主流处理器全部都是统一的AM4接口,而且承诺将至少持续到2020年 ,也就是前后差不多五年的时间里,AMD主流处理器只有一个接口,升级灵活性只能说那叫一个爽。
锐龙一代搭配的是芯片组是300系列,包括高端X370、主流B350、入门级A320三个型号,而这次伴随锐龙二代到来的400系列芯片组,首发高端X470(据说后期还有个B450)。
X470重点改进了电源基础架构,搭配锐龙二代可以实现更高的加速,获得额外提升,另外还搭配了全新的AMD StoreMI存储加速技术。
当然了,X470主板依然是AM4插槽,兼容锐龙一代和二代,而此前的300系列主板,也同样可以搭配锐龙二代,只需刷新BIOS即可。
为了方便消费者选购,今后上市的300系列主板,如果已经直接支持锐龙二代,包装盒上会打出一个“AMD Ryzen Desktop 2000 Ready ”的标签,说明拿回去就能用。
IO技术规格上,X470、X370芯片组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都支持两个USB 3.1 Gen2、六个USB 3.1 Gen1、六个USB 2.0接口、八条PCI-E 2.0总线、八个SATA 6Gbps接口(其中四个可设置为SATA Express)。
锐龙处理器继续支持四个USB 3.1 Gen1、20条PCI-E 3.0和两个SATA(可能会设计为一个x4 NVMe)。
此前有说法称X470会原生支持PCI-E 3.0,但其实X370就处于待认证状态,看来这次暂时还是没通过。
不过有曝料称AMD后续还准备了X490,终将支持原生PCI-E 3.0,到时候M.2 SSD什么的带宽就更充裕了。
内存频率方面也要注意,最高的2933MHz只能在两条或四条、单Rank下才能实现 ,而且需要主板PCB不少于六层,2677MHz则需要至少四层PCB。
另外,AMD这次还同步推出了AMD StoreMI ,这是一套针对SSD固态硬盘、HDD机械硬盘混合系统的加速技术,理念上有点类似苹果的Fusion Drive或者Intel的傲腾内存。
它可以将快慢不同的硬盘融合为一块独立、快速、易于管理的硬盘驱动器,将慢速文件区块分配到快速硬盘上,而且有自主学习算法,越用越快。
它支持NVMe、SATA乃至是Intel傲腾固态盘,可以支持最多2GB DDR4作为缓存。
400系列主板免费赠送相关软件,300系列主板用户可以单独购买。
加速效果方面,AMD宣称游戏在速度可以提升最多2.8倍,程序启动速度最多可提速9.8倍,融合机械盘、NVMe固态盘、内存三者的终极形态下,更是可以获得将近13倍于机械盘、3倍多于SATA固态盘的读写速度,相当夸张。
限于时间关系,StoreMI技术我们将在今后单独体验。
【锐龙二代产品线解析:与APU完美搭档】
锐龙一代产品线从上到下先后发布了九款产品,全面涵盖500-4000元价位段,而锐龙二代首发了四款产品,再搭配两款锐龙APU,形成了新的完整体系。
锐龙2 2700X是这一代的旗舰担当,虽然(至少暂时)没有“锐龙2 2800X”,但是2700X的规格其实已经超过了老旗舰1800X,取而代之毫无问题。
主流和入门级方面,目前由锐龙APU主力担当,锐龙5 1500X、锐龙3 1300X两款产品则继续坚持,后续有望得到单独升级。
锐龙7 2700X仍然是8核心16线程、4MB二级缓存、16MB三级缓存,其中基准频率提高到3.7GHz,而最高加速频率达到了4.3GHz,分别比老旗舰1800X高出100MHz、300MHz,相比于1700X更是高出300MHz、500MHz。
以隔壁的风格,直接命名为锐龙7 2800X其实都完全没问题的,但也从侧面暗示,或许未来会有规格更高的真正锐龙7 2800X。
唯一的代价就是热设计功耗高了10W,现在达到了105W,所以AMD官方附送了更强的原装散热器。
更良心的是,锐龙7 2700X首发价格仅仅2699元,相比于1700X便宜了足足400元,比起1800X更是低了1300元。
换言之,你可以少花三分之一的钱,获得更强的旗舰!
Ryzen 7 2700 频率降低到3.2-4.1GHz ,比前代1700下提高了200/400MHz,而热设计功耗相同保持在65W ,自带幽灵螺旋(Wraith Spire)散热器 ,也有RGB灯效。首发价格2499元 ,保持不变(有降价空间)。
Ryzen 5 2600X为6核心12线程,主频3.6-4.2GHz,比前代加速高200MHz,热设计功耗不变为95W,幽灵螺旋散热器。首发价格1799元,便宜了200元。
Ryzen 5 2600 的频率降至3.4-3.9GHz ,比前代高200/300MHz,热设计功耗继续65W ,配幽灵潜行(Wraith Stealth)散热器。首发价格1599元 ,便宜了150元。
【锐龙二代图赏:原装散热器就这么给力】
锐龙二代仍然采用了AMD传统的针脚式封装,AM4接口,一共1331个针脚,和一代毫无区别,彼此完美兼容。
锐龙7 2700X的产品编号为YD270XBGM88AF,锐龙5 2600X的则是YD260XBCM6IAF,都是美国纽约州工厂出品,中国封装。
散热器方面,锐龙7 2700X原配的幽灵棱镜Wraith Prism刚才已经介绍过了,锐龙5 2600X配的则是幽灵螺旋Wraith Spire,相对简单一些,主体为铝材质,搭配一个铜芯,风扇也支持温控。
锐龙7 2700X:
锐龙5 2600X:
【测试平台配置:大战八代酷睿i7/i5】
锐龙7 2700X对标的竞品是酷睿i7-8700K ,八代酷睿家族的旗舰产品,6核心12线程,频率3.7-4.7GHz,集成核显UHD 630,热设计功耗95W,目前售价2899元左右,贵了200元,而且不带散热器。
锐龙5 2600X的对手则是酷睿i5-8600K ,6核心6线程,主频3.6-4.3GHz,集成核显UHD 630,热设计功耗95W,目前售价1999元,也是贵了200元,同样没有原装散热器。
测试平台配置如下:
锐龙二代搭配的主板是华硕最新款ROG玩家国度的顶级作品Crosshair VII Hero (WiFi),相比前代X370 Crosshair VI Hero供电区域增大了金属散热片的覆盖面积,并利用表面沟槽进一步扩大散热面积,同时内存插槽变成带金属扣的加固式,CPU下方的PCI-E x1接口换成M.2接口并辅以散热片,背部还增加了一个PS/2接口方便操作,也提供非Wi-Fi版本。
内存采用芝奇的两条Sniper X,迷彩马甲设计,单条容量8GB,频率可以运行在3400MHz,实际测试中频率设定为2933/2900MHz ,时序16-16-16-36,电压1.35V。
电源是安钛克的HCG(High Current Gamer),额定功率850W,体积仅150×140×86毫米,转换效率优于80PLUS金牌标准,99% +12V高功率输出,100%日系电容,DC-DC直流转直流全桥式LLC设计,18+10针全模块化接头设计,工业级线路保护,120mm FDB液态轴承静音风扇。
【CPU性能测试:八核碾压六核】
部分测试项目中加入了上一代锐龙7 1800X、锐龙5 1600X的成绩作为对比,以便了解锐龙二代的提升幅度,不过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项目没来得及测试两款一代U。
之所以加入锐龙7 1800X而不是锐龙7 1700X,主要是因为锐龙7 2700X的规格已经全面超越了作为旗舰的锐龙7 1800X,对比更值得参考。
CPU-Z 1.84测试中,2700X表现威猛,单、多线程已经分别超越1800X 15%、5%,对比8700K单线程落后8%,但多线程遥遥领先36%。
2600X也比前代提升了16%、8%,比对手8600K则是单线程落后8%,多线程领先26%。
简言之,锐龙二代的单线程性能在架构、频率的双重提升下有了很大的飞跃,大大缩短了和对手的差距,而多线程性能依然碾压。
CineBench R15是考察CPU性能的最常用、最权威工具。2700X单、多线程相比1800X分别提升了7%、13%,相比于8700K单线程落后14%(频率还是偏低),多线程则领先多达36%(16线程打12线程)。
2600X比前代提升了多达13%、20%,而相比于8600K单线程仅落后8%,多线程则领先27%(12线程打6线程),甚至略微超过8700K(12线程打12线程)。
SuperPI 1M虽然是个比较古老的单线程测试项目,但也十分经典,至今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锐龙二代的速度比前代加快了约8%,包括2700X对1800X这样的非对称对比,进步明显,不过这方面Intel依然有较大优势。
wPrime和SuperPI类似也是通过计算圆周率考察CPU性能,但可以完善地支持多线程,更能真正反映实力。
锐龙二代在这里大发神威,不但比前代明显进步,也远远超过了八代酷睿,特别是在计算1024M(10.24亿次)的时候能快上足足半分钟。
HandBrake是个典型的视频转码工具,这里我们将一段1080p MKV视频转换为720p MP4格式。由于素材更新,上代锐龙没有加入。
跑这种多线程转码,锐龙还是很占优势的,2700X相比8700K快了17%,2600X也领先8600K 4%。
锐龙二代的内存延迟高出不少,但是一二三级缓存的延迟确实大大降低了,已经全面领先或者持平八代酷睿,十分惊喜。
3DMark物理成绩主要反映的是CPU性能,锐龙二代表现抢眼,不同项目领先对手5-30%。
【游戏性能测试:玩游戏谁也不怕谁】
本次游戏项目测试中使用了一块超频版GTX 1080显卡,其中游戏分辨率均为2K,画质中高。 这种情况下,其实处理器已经不是瓶颈,满足游戏性能没啥问题,就看是否稳定了。
3DMark图形测试中,Fire Strike Ultra项目中大家不分彼此,都在误差范围内,Time Spy项目中锐龙二代稍微落后3%,影响也不大。
Ungine SuperPosition是此前常用的Heaven(天堂)测试项目的升级版,特别针对现代负载、8K超高清分辨率、DirectX/OpenGL两种API接口都做了优化,可以更好地体现系统图形性能。
这里大家完全平手,无论总分还是平均帧率,都毫无区别。
《文明6》中,锐龙二代在平均帧率上领先了2-3FPS,不过第99百分位帧延迟稍稍有些高,意味着游戏中出现轻微卡顿的几率会高一些。
《GTA5》里边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两款八代酷睿在平均帧率上优势明显,领先7-9%,但是最低帧率最高帧率波动特别大,最高的超过锐龙二代,最低的却又不如,显然很不稳定。
事实上此前测试这款游戏的时候,Intel处理器就出现过这个问题,显然并未得到根治。
《古墓丽影:崛起》不是锐龙的优势项目,差距大约为9%,也还能接受。
【功耗温度测试:原配散热足矣】
功耗、温度表现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但因为不同平台属性不同,比如热设计功耗指标各有各的规定,散热条件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很难做到公平对比,结果也仅供参考。
满载测试都使用AIDA64的拷机稳定性测试,持续运行15分钟后读取稳定结果,其中功耗读取功率计数值,温度读取AIDA64传感器检测数值。
两款锐龙都搭配各自的原装散热器。
2700X随着热设计功耗增加到105W,实际功耗确实相对高了一些,不过可喜的是待机控制还不错。2600X则比8600K明显高出一筹。
由于几套平台搭配的散热器不完全相同,温度其实更没有直接可比性,不过很明显可以看到,锐龙二代在新款散热器和钎焊散热材料的加持下,AIDA64满载拷机时最高温度都只有64℃,即便是不算特别高级的原装散热器也已经足以镇压。
相比之下,硅脂散热的酷睿“高热”大家都已经见识过了,8700K这种一不留神就会冲到100℃。
【结语:再一次谢谢AMD 期待更精彩】
这一年多来,每次评测AMD的处理器产品,我们都有一种感恩的心态,相信很多用户和玩家也都感同身受。
确实,经过多年低迷,很多人都觉得PC没什么可玩的了,技术进步也越来越慢,时不时的持续缺货、涨价更让人痛苦不堪。
但就在最低谷之中,沉默了近乎十年的AMD给所有人带来了一份大大的惊喜,Zen架构和Ryzen锐龙处理器的诞生,绝对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而在无敌宝座上舒舒服服享受了多年的Intel也很快被惊醒,猛然间才发现,那个被自己藐视了太久、被踩得早就毫无招架之力的老对手,竟然像个不死小强一样,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早已微弱的竞争战火,很快就烧遍了每一个角落。
更令人感慨的是,AMD并没有因为取得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是一直都把自己摆在一个很低调但坚定的竞争者位置上,在各条线上不断出击,以人折服的产品和价格,赢得行业、伙伴和用户的认可与尊重。
过去一年,AMD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额务实的态度,在各个产品领域都初步站稳了脚跟,但这毕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行业形势风云变幻,竞争对手强力反扑,都需要AMD不忘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很显然,AMD比谁都深深懂得这一点,一方面豪气冲天,提出无论桌面、笔记本还是服务器数据中心,都要重返乃至超越当年的低峰状态,另一方面继续坚持产品为王,不断用新的产品证明自己。
锐龙二代的诞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产物,在前代成功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几乎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新的12nm工艺、新的Zen+架构、200-400MHz的频率提升和更灵活的动态加速、不变的全线不锁频和更大的超频空间(后续待测)、更高的内存频率支持、大幅度的内存与缓存延迟降低、不变的钎焊散热材质和更好的新散热器、新的主板、不变的接口与完美的向下兼容性……
结果也是理所应当的,锐龙二代的性能轻松提升了10-20%,锐龙7 2700X甚至已经全方位超越了第一代旗舰锐龙7 1800X。
面对大幅度跃进的八代酷睿,二代锐龙也丝毫不落下风,单线程性能诚然还有些差距,但并不算很大,而凭借更多核心与线程,多线程性能则呈现更加无敌的全方位碾压态势,尤其是锐龙坚持全线开放多线程技术,八代酷睿家族则为了拉开不同档次,锐龙5/3竟然都砍掉了。
更让人内牛满面的还是价格,新一代普遍有了大幅度下调,尤其是旗舰2700X,比前代1700X大幅度降低400元,更是比老旗舰1800X便宜了足足三分之一!
除了良心,真的想不出别的形容词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Zen 2、Zen 3……我们等着你们!
一、前言:吹响进军入门级的号角 AMD新一代速龙处理器上市
2017年2月锐龙处理器发布之后,在中高端领域对Intel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完全冲乱了Intel既定的产品线,Intel主流平台延续了12年的四核策略也终于宣告破产,消费者也终于不用再忍受Intel年复一年的挤牙膏。
但在入门级市场,AMD却缺乏与G4560对位的产品,Ryzen3 1200虽然足够便宜,但是不带核显,采购独立显卡也需要一笔不小支出。 但显然AMD不会放弃入门级市场,2018年9月6日,AMD发布了基于Zen CPU构架的新一代速龙处理器,正式在入门级处理器市场向Intel发动进攻。
新一代的速龙处理器一共发布了3款,包括速龙200GE、速龙220GE、速龙240GE,采用14nm工艺制造。今天评测的主角是速龙200GE。
速龙200GE为双核心四线程,这也是Zen家族的第一款双核心产品,CPU主频3.2GHz(无动态加速),二级缓存1MB,三级缓存4MB,热设计功耗35W。接口依然是AM4,兼容B350、B450、A320等主板。虽然定位很低,但特性仍然很丰富,支持原生USB 3.1 Gen2、NVMe SSD、HDMI 4K 60Hz高清输出,最大的遗憾是不支持超频。
在核显方面,集成Vega 3 GPU图形核心,拥有192个流处理器,频率1000MHz,。
与对手奔腾G4560相比,2者都是采用14nm制程工艺双核四线程设计,速龙200GE默频3.2GHz要比G4560低了300MHz。速龙200GE的TDP是35W,比奔腾G4560的54W要低了不少。
在价格方面,奔腾G4560售价579元,而速龙200GE则是439元。
二、图赏:AM4通用接口 标配7cm风扇散热器
有别于锐龙的深灰色包装盒,速龙200GE的包装盒是白色,中间有个和Ryzen一样的圈圈,不过文字从RYZEN变成了ATHLON。最下面的一排字体表示CPU内部集成了Vega构架的核显。
盒子顶部贴了一张标签,上面有速龙200GE的参数--双核心四线程,默频频率3.2GHz,集成Vega核显。
打开包装盒,将散热器和处理器取出来。散热器体型非常迷你,看上去比CPU大不了多少,由一个薄薄的铝制散热片加上一个7cm的4Pin小风扇组成。这个看起来不大的散热器实测可以将满载的速龙200GE压制在35度以下,在这个温度下,散热风扇能以极低的转速和噪音运行。
速龙200GE盒装处理器还能享受到AMD 3年的售后保修服务,奔腾G4560散片的价格远超速龙200GE盒装,而且还需要额外购买散热器。
散热器底座已经涂好了硅脂。
AMD Athlon 200GE处理器外形与锐龙基本上一样,只是上面的文字标注不同。
处理器背面。标准的Socket AM4
侧视图。
四、性能测试:游戏性能2倍于G4560 理论性能落后7%
测试平台如下:
1、APU游戏性能测试
核显一向就是APU的强项,不过速龙200GE的集成的Vega 3仅有192个流处理器,相比锐龙3 2200G的Vega 8的512个流处理器削弱了很多,因此在性能上不必做过多的期待。
3DMark
在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测试中,速龙200GE内置的核显跑出了596分的成绩,而G4560内置的HD 610仅有339分。
守望先锋
《守望先锋》暴雪娱乐第一次涉足FPS领域的作品,2016年曾经火爆全球,影响力一度超过了LOL,即便是现在仍然还有相当数量的玩家活跃在游戏中。
《守望先锋》对显卡要求比较高,我们在1920*1080高特效下,分别以75%和100%渲染测试游戏帧数。
《守望先锋》无论是75%渲染还是100%,G4560都只有10几帧,完全失去了可玩性。速龙200GE在100%渲染下有25帧,勉强能玩,在75%渲染时则能达到35帧,可以相对流畅的进行各种复杂的走位和操作。适当降低特效或者分辨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流畅度。
英雄联盟
作为目前拥有玩家数量最多的竞技类游戏,《英雄联盟》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全球电子竞技的发展,每年全球各地都有举办大量赛事。我们在1920*1080非常高画质下进行测试,出于公平原则,取游戏出生地为测试场景。
G4560在开局游戏出生地帧数为38,但到了后期混战的时候,帧率下跌到20帧左右。速龙200GE测得有80帧,即便在团战的时候也能保持在50帧以上。
鲁大师
由于程序自身不够严谨,一般鲁大师不会作为评测项目,但是其分数依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上面一张是速龙200GE,下面是G4560的跑分,SSD分数有差异的原因是三星960 EVO 512GB插在华擎X470太极的第二个M.2插槽上,只能开启PCIe 3.0 2x模式。
在处理器性能方面,速龙200GE跑出了33556分,比G4560落后了5000分的样子;但是在显卡性能方面,速龙200GE几乎是G4560的2倍。
2、CPU理论性能测试
CPU-Z
速龙200GE跑CPU-Z的成绩不算高,单线程324,多线程980,多线程性能达到了单线程3倍。
和G4560相比,速龙200GE单线程落后36分,多线程少了46分。
FritzChess
速龙200GE国际象棋的分数为6492。
与奔腾G4560相比,大概有720分的差距。
将测试成绩汇总如下:
在CPU理论性能方面,速龙200GE与奔腾G4560之间有7%的差距。
五、温度与功耗测试:烤机仅有34度 平台满载功耗52瓦
入门平台大家应该都对整机的功耗以及发热比较关注,同样是双核双线程的处理器,制程工艺都是14nm,那么速龙200GE与奔腾G4560之间会有多少差异呢!
测试时室温18度,2个平台都是用自带的原装散热器,烤机。
1、功耗测试
分别测试待机、烤机、3DMark的功耗。烤机测试是在运行zui最新版的AIDA64 FPU 大约20分钟后读取平台的功耗。
虽然奔腾G4560 TDP有54W,而速龙200GE只有35W,但是测试结果来看,G4560的功耗全面低于速龙200GE,虽然低的不多。
待机功耗2者相当,都在30W左右,进行AIDA64 FPU烤机测试时,速龙200GE整机功耗达到了52W,而奔腾G4560仅有49瓦,主要原因是G4560阉割掉了AVX指令集,而速龙200GE保留了完整的AVX2指令集。
在运行3Dmark时,由于G4560核显太弱,使得CPU本身的使用率都不高,因此整机功耗今后42W,速龙200GE虽然“高达”48瓦,但是考虑到能够提供2倍于G4560的3D性能,也能够接受。
2、温度测试
分别测试待机和烤机温度。测试时室温为17度。
运行AIDA64 FPU 22分钟之后,速龙200GE的温度稳定在34度,最高时也未超过35度,表现非常不错,看来那个小小的原装散热器足以应付速龙200GE这样的CPU。
经过了7分钟的烤机测试,G4560的温度达到了38度,
在温度测试中,G4560的温度要比速龙200GE高不少,主要还是因为G4560标配的散热器太渣。
六、总结:入门级领域性价比无敌
其实在测试前,很多用户应该都能够猜到大致的结果,那就是在CPU性能方面,速龙200GE会稍逊奔腾G4560,但是3D性能会大幅度领先。
实际测试的结果的确也是如此,速龙200GE在CPU理论性能方面落后G4560有7%的样子,但是在3D性能上能够达到后者2倍的性能。虽说Vega 3依然无法运行主流3D大作,但是像LOL、CS:GO、DOTA2这样的游戏都可以在1080分辨率最高画质下流畅的玩耍,降一降特效,像《守望先锋》这样的游戏也能获得可玩的帧率,而奔腾G4560由于核显太差,几乎就不具备玩游戏的特性。
在功耗方面,速龙200GE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待机功耗仅有30W,烤机功耗也只有52W,由于G4560阉割AVX指令集并且核显性能羸弱,与速龙200GE之间的功耗没有太大可比性。
关于超频,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不过无论怎么调整BIOS,都无法让速龙200GE的频率突破3.2GHz,内存频率最高只能到2667MHz,内置的Vega 3核显也同样是无法手动调整频率。
整体来说,速龙200GE的表现已经达到AMD的预期。3.2GHz的速龙200GE在频率比3.5GHz的G4560低了300MHz,将近10%,但是性能上只有7%的差距,功耗上2者基本相当。由此可以看出,在同样的14nm制程工艺下,Ryzen构架的同频性能以及能耗比并不弱于Intel的Kaby Lake构架的第七代酷睿处理器。考虑到Intel的10nm处理器遥遥无期,14nm还要再战1代,而AMD 7nm的ZEN 2构架处理器已经蓄势待发,在7nm工艺的加持下,当补足频率短板的ZEN2处理器带着16个核心向Intel发起冲锋时,很难想象Intel要如何阻挡。
在测试结束时,AMD双十二大促,电商平台的速龙200GE价格从439降到了369元,性价比爆棚。相比之下,售价579元的奔腾G4560显得毫无购买价值。
相关问答
美国AMD公司生产的CPU系列,中文名为速龙。Athlon是由美国AMD公司生产的一个CPU系列,主要面向桌面电脑消费市场,AthlonII,是AMD的45nm多核中央处理器产品系...
AMDAMD公司Athlon速龙系列6464位X2双核3600+PR值为3600,即性能相当于3.6G的cpuAM2AM2接口,940针酷睿双核和AMDAthlon64X2是...
AMDAthlon(tm)IIX4641Quad-CoreProcessor(5000Mhz)CPUAMDAMD速龙IIX4640共6条回答8187浏览641一般家用...
这是AMD速龙64位双核的CPU有用(0)回复可以安装的,后面说的是你的电脑处理器型号参数有用(0)回复表明这是一款64位,支持x86-64指令集的微处理器。x86-64有...
AMDAthlon11的性能相对较好。1.由于其采用的是Zen微架构,这使得它能够提供出色的性能,并且拥有比较高的速度。2.另外,它的热设计功耗(TDP)非常低,这意味...
amdathlon64x2是AMD速龙2代系列CPU,具体要看哪一个型号。从双核到四核都有,目前的速龙860k是性价比最高的四核处理器了!amdathlon64x2是AMD速龙2代系...
X4850属于低端AMD四核处理器,性能相当于i54590的70%左右(据PASSMARK跑分),搭配1000左右的GTX1050TI显卡,处理器有一定瓶颈,内存达到8G的情况下,可以低特...
amdathlonx4855处理器采用的是AM3接口的PhenomIIX4passmarki跑分3572分,相当Fintela于奔腾G3250到奔腾G4400之间,不过单核性能稍差。如...
X4840这个CPU名义上是羿龙,保护盖上也写着Phenom,实际上没有三缓,和速龙的规格比较接近,所以偶尔会被鲁大师测试出来成为速龙了。介绍下AMD羿龙IIX4840...
amdathiontmx4CPU这个处理器属于低端处理器,功耗较低,一般办公上网还行,搭配合适的显卡玩网游也还可以,不过如果运行大型游戏或者行业软件这个处理器就会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