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十年之久的PC市场重新活泛起来之后,英特尔也顺势而为将酷睿家族推向第八世代。在英特尔看来,第八代酷睿堪称这个传奇家族中变化最大、性能提升幅度最大的一代,究竟是否如此?让我们从头说起……
从今年六月开始,英特尔逐步公布并推出第八代酷睿家族。
先是在八月份推出了基于14nm+制程工艺的Kaby Lake-U Refresh架构的移动端酷睿i5、酷睿i7低电压处理器;
十月份则稳步跟进基于14nm++制程工艺的Coffee Lake桌面级处理器。
而明年年初左右,第一代10nm制程工艺的Cannon Lake系列也将上市。届时,第八代酷睿家族呈现前所未有的三架构并存状态。
·一次前所未有的三芯合一
在酷睿处理器家族以往的世代中,架构分布规则非常鲜明:
所有主流处理器均采用当世代架构,如第七代主流处理器均为Kaby Lake、第六代主流处理器均为Sky Lake等等;
而旗舰级至尊处理器则采用上一代架构。如第七代酷睿i7 7960X采用第六代Sky Lake架构;第六代酷睿i7 6950X采用第五代Broadwell架构等。
而到了第八代酷睿,英特尔在其中同时布局了两大14nm制程工艺的Kaby Lake(第七代)、Coffee Lake架构,同时还将布局第一代10nm的Cannon Lake架构。这不得不说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壮举。
Intel最新架构路线图10nm的Cannon Lake将与Coffee Lake等并存
其实从第七代酷睿开始,英特尔在制程工艺、架构上就开始有意识的打破以往“Tick-Tock”战略,转向全新的PAO(即Process——Architecture——Optimization:革新——优化——架构)迭代三步走战略。
以14nm为例:
第一代14nm制程工艺是对22nm制程工艺的革新。而随后两代,即Kaby Lake的14nm+、Coffee Lake的14nm++都是对14nm制程工艺的进一步优化。也就是说,虽然同为14nm,但是在晶体管密度上,得益于英特尔在超微缩技术上的突破,每一代都实现了更高密度的集成,并且是在缩减芯片体积、保证功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目前上市型号
目前,第八代酷睿家族中的Kaby Lake-U Refresh架构以及Coffee Lake架构处理器已经全面上市,涵盖了酷睿i3、酷睿i5、酷睿i7三大家族,同时包括了移动端与桌面级处理器:
酷睿i3家族目前均为桌面级处理器
酷睿i5家族分布两颗桌面级与两颗移动级
酷睿i7家族分布两颗桌面级与两颗移动级
上述三张图片展示了英特尔第八代酷睿家族目前的处理器构成:
其中,酷睿i3家族推出了酷睿i3 8100四核四线程桌面级处理器以及酷睿i3 8350K四核四线程处理器;
酷睿i5家族推出了酷睿i5 8400以及酷睿i5 8600K两颗六核六线程桌面处理器,以及酷睿i5 8250U和酷睿i5 8350U两颗四核四线程移动级处理器;
酷睿i7家族推出了酷睿i7 8700以及酷睿i7 8700K两颗六核十二线程桌面处理器,以及酷睿i7 8550U和酷睿i7 8650U两颗四核八线程移动级处理器。
---------------------------------分割线---------------------------------
K后缀:拥有K后缀表示处理器不锁倍频,允许超频,而K后缀代表着同样数字型号的最高规格,比如表中i7-8700K的性能肯定是要强于i7-8700的。
U后缀:拥有U后缀表示处理器为移动级低电压低功耗处理器,一般用在笔记本电脑、2合1电脑、或者一体电脑之中。
---------------------------------分割线---------------------------------
如果对酷睿处理器比较了解的用户,自然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变化……
·一轮刻骨铭心的技术爆炸
随着制程工艺发展,14nm向10nm进化,之后再向7nm推进,甚至临近3nm、1nm物理极限,每一代半导体芯片的更迭都将与以往不同,也都可称得上是半导体芯片技术的爆炸。
那么,第八代酷睿处理器表面和内在到底有怎样的技术进化呢?
首先从表面来看,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的显著变化有三点:
其一,核心数量变化。目前发布的处理器之中,桌面级由此前的最高四核八线程,进化为最高六核十二线程;目前发布的移动级低电压处理器之中,由此前的最高双核四线程进化为最高四核八线程,从而使得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的性能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也是除技术架构优化之外,第八代酷睿处理器性能大幅提升的最重要因素。
8代酷睿Kaby Lake-U Refresh内核图
其二,三级缓存变化。以酷睿i7家族为例,桌面级由此前的8MB提升为12MB,移动级低电压处理器由此前的4MB提升为8MB。我们都知道,L3对于降低内存延迟,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有着明显的帮助,这也是第八代酷睿处理器性能提升,尤其在游戏性能表现上更进一步的主导因素之一。
其三,处理器频率变化。相对于第七代酷睿来说,第八代酷睿的频率均有所提高,尤其是睿频频率得到了普遍提升。因此,从核心数到频率、再到三级缓存的全方位提升,为第八代酷睿成为酷睿家族性能提升最大的一代奠定了基础。
低电压系列八代酷睿官方认为最高提升百分之四十
总体而言,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相对于上一代的变化较为明显。不过,性能参数的变化仅仅是表面,这种变化的根源在哪里呢?
首先,英特尔第二代超微缩技术为14nm制程工艺,以及即将到来的10nm制程工艺带来了更高密度的晶体管集成。同时,二者之间的微缩系数也实现了突破,由原来的0.62转变为0.43,10nm制程工艺将带来更小体积的芯片。
逻辑晶体管密度示意图
与此同时,14nm制程工艺使得芯片体积由22nm时代的38.4平方毫米缩减到23.8平方毫米,但晶体管密度却提升了一倍(22nm:15.3MTr/平方毫米;14nm:37.5MTr/平方毫米)。即将到来的10nm制程工艺芯片体积缩减到14.8平方毫米,但每平方毫米晶体管数量超过1亿个(100.8MTr/平方毫米)。这就是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在核心增加、性能提升的情况下,为何能够保证处理器芯片体积依然能够缩减的根源所在。
鳍片间距和高度变化显微图
其次,芯片体积缩减、晶体管密度提升,与FinFET晶体管技术的突破有直接关系。目前,英特尔第三代FinFET晶体管鳍片高度最大达到53nm,提高25%;间距最小达到34nm,缩小25%。间距的缩小自然能够使单位面积内的晶体管集成度变高,而鳍片高度提升则决定了晶体管传导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处理器性能和效率的提升。
那么再刨根问底一些,鳍片高度增加和间距缩小的根本原因在哪呢?这就不得不提虚拟栅极了。
虚拟栅极就是一个放置在逻辑单元的边缘,将单元与单元隔离,但不属于晶体管的栅极,通俗点就是逻辑晶体管单元的“围栏”。传统工艺每个单元使用两个虚拟栅极,而英特尔在10nm开始只需要一个虚拟栅极就可以了,自然而然晶体管的间距就可以再次缩小。
因此,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虽然是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的核心、频率、缓存以及最终性能的提升。但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提升,与英特尔深厚的技术积累不无关系。通过第二代超微缩技术、第三代FinFET晶体管技术、以及全新的虚拟栅极等技术,共同促成了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的性能与效率提升。
那么第八代酷睿实际性能怎样?基于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的产品该如何选择呢?
·一波大跨度的性能提升
架构与制程工艺的优化,再加上普遍两个核心数量的提升,为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带来了较为显著的性能提升。那么其相对于上一代处理器的性能究竟提升了多少呢?除了上述的理论部分支持,下面我们不妨通过实际测试,看看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的实际性能表现究竟是怎样的?它能否如官方所言,达到40%幅度的提升?
首先来看移动级处理器。目前移动端虽然发布了四颗不同型号的处理器,但OEM产品大都选用的是酷睿i5 8250U以及酷睿i7 8550U两颗处理器,酷睿i5 8350U与酷睿i7 8650U两颗处理器目前基本没有产品使用。不过根据硬件规格参数来看,后两颗处理器的性能只会比前两颗高,所以我们了解了前两颗处理器与前代的性能差异,基本就能确定第八代酷睿移动级处理器家族的整体情况了。
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的参考价值,我们分别使用CPU-Z、象棋、wPrime以及CINEBENCH R15进行了测试,下面看看具体的测试结果:
CPU-Z理论测试
国际象棋测试
Wprime测试
Cinebench R15单核&多核性能测试
从对比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第八代酷睿移动级处理器的性能提升还是相当明显的,虽然单核性能由于频率的问题提升并不明显,但是多核性能基本在40%甚至更高一些,这使得基于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在性能、效率上无疑有更值得信任的表现。
第八代移动级处理器性能提升显著,桌面级处理器普遍升级为六核心之后,性能同样也值得期待。我们对酷睿i5 8400以及酷睿i7 8700K两颗处理器进行了测试,下面看看测试结果:
桌面级处理器wPrime测试
桌面级处理器CINEBENCH R15多核测试
从测试结果来看,酷睿i5 8400处理器相对于上一代酷睿i5处理器而言,性能提升显著,只比超频之后的酷睿i7 7700K低一些,与未超频7700K相差不大。而对位上一代酷睿i7 7700K升级的酷睿i7 8700K则性能优势明显,六核十二线程带来的提升毋庸置疑。
·一个更加完整的生态体系
多数人都知道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力,却少有人注意到英特尔围绕半导体芯片所构建的生态体系是有多么庞大。对于英特尔而言,处理器只是这个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周边技术生态的构筑,才是这个生态体系形成完整闭环的关键因素。
那么到底都有哪些围绕在第八代酷睿周边的技术呢?
·功能强大的Thunderbolt 3
首先来说说Thunderbolt 3接口。关注英特尔第八代酷睿发布的朋友,或多或少都会看到相关稿件中有关Thunderbolt 3接口的描述。“区区”一个接口,为何会被屡次提及呢?
Thunderbolt 3出道很早,但一直不温不火。很多笔记本电脑都有搭载,但因为Thunderbolt 3支持TYPE-C物理层,因此常常跟普通的TYPE-C所混淆。一般来说,TYPE-C样式的接口旁如果有一个类似“雷电”的标志,那么这个接口就是Thunderbolt 3接口了。
戴尔XPS 15上的雷电3接口
Thunderbolt 3为何被英特尔寄予厚望呢?首先这个接口的传输速率很快。我们现在所普遍使用的TYPE-C 3.1接口带宽为10Gbp/s,而Thunderbolt 3的带宽为40Gbp/s,孰强孰弱无需赘述。
其次,功能多样。Thunderbolt 3不仅支持数据传输,同时还支持显示输出,一个接口拥有多种功能。
此外,得益于高带宽,Thunderbolt 3还可以成为笔记本电脑的外接显卡通道。通过特殊的显卡扩展坞,使得笔记本电脑能够接驳台式机显卡,从而让轻薄本也能拥有台式机般的图形性能。
·大容量高速数据传输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除了Thunderbolt 3之外,傲腾内存也是英特尔从第七代酷睿开始就布局新生态。
傲腾内存简单来说的话,是一种基于3D Xpoint存储介质而打造的,帮助硬盘提升速度的缓存设备。傲腾是其品牌名称,3D Xpoint是这种存储设备的存储介质,与我们熟知的NAND具有相同的意义。
安装在主板M.2插槽上的傲腾内存
傲腾内存的主要作用是为机械硬盘提供缓存加速,容量为16GB和32GB。
有的朋友会问:“固态硬盘越来越便宜,傲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答案就是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大容量高速数据传输最经济的解决方案。傲腾的特性是给机械硬盘加速,机械硬盘的优势在于容量大,速度慢。如果存储空间需求不超过500GB的话,那么直接选择固态硬盘无疑是优先方案。但如果存储空间需求为1TB、2TB、3TB甚至更高,那么傲腾内存+机械硬盘就是平衡存储容量与读写速度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其实对于第八代酷睿来说,本身性能提升幅度非常大,但如果没有高性能平台的支持,那么再强的处理器性能也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而Thunderbolt 3所解决的数据传输速率问题、傲腾内存所解决的数据读写速度问题,能够帮助基于第八代酷睿打造的整个平台,拥有更优质的体验。
·高性能平台带来的优质内容体验
在保证平台体验的基础之上,基于新平台而来的诸如4K、3D内容、VR内容、游戏电竞内容等才能有更好的体验。因此,这种完整平台生态的建设,才是英特尔更为看重的东西。它们都是英特尔技术、平台生态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为用户提供完整优质体验的不可分割部分。
·8代酷睿电脑选购二三事
聊到了技术和硬件,最后我们落地来聊聊选购。第八代酷睿本身的特性,两类人群受益匪浅:
其一,是希望通过使用轻薄型笔记本电脑来创造更高生产力的用户。
其二,是各类游戏玩家。
以往,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处理器最高为双核四线程。凭借较高的频率设计,完成普通应用不成问题,但遇到真正考验生产力的应用,就显得捉襟见肘。由双核到四核的升级,变得不只是表面上测试所得的那几百分提升,而是在实际应用中更短时间的效率提升。原本需要1个小时完成的渲染,现在只用4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这对于专业用户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基于第八代酷睿处理器打造的笔记本具有更强大的生产力
对于游戏玩家来说,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尤其是桌面级处理器是非常值得第一时间升级的一代。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游戏跟处理器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两个方面:核心数以及频率。
以往的游戏大多是以双核心、四核心优化为主,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用到更多核心。有朋友可能会问,核心多了有啥好处?
道理很简单,一个任务分给一个人去做效率高,还是分给多个人一块做效率高?
当然,如果分给多个人的话,其中有一两个人或者多个人效率都很差拖后腿怎么办?当然是找多个自身效率都很高的人来做就可以了。
放到处理器上,第八代酷睿就找来了四个、六个甚至更多高频率核心,同时去处理一件事或多件事,无论是面对高生产力应用,还是相当“吃”性能的游戏应用时,都能保证更高的效率,体验自然而然比以前更好了。
多核心为第八代酷睿带来更强游戏性能
此外,由于第八代酷睿在提升核心数量的同时,并未增加功耗和芯片体积,因此使得笔记本电脑能够再获得更高性能的同时,做到轻薄便携,对于想要购买轻薄本的朋友来说,也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结语
在传统半导体芯片技术日渐临近物理极限的时候,每一次制程工艺革新的背后都会付出比以往更大的代价,因研发周期变长而导致的产品更新速度放缓、因工艺制造成本上升而引发的成本优化控制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必须要去面对的事情。
而深入了解半导体芯片行业领军者英特尔之后你会发现,更多前沿技术的研发已经步入正轨。纳米线晶体管、III-V晶体管、3D堆叠、密集内存/互联、EUV图案成形、神经元计算、自旋电子学等,将在未来的7nm、5nm以及3nm制程工艺中成为产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对智能手机而言,其搭载的SoC是衡量性能强弱的唯一准绳,因为一颗SoC芯片内就集成了CPU(处理器)、GPU(显卡,包括集成的核显和独显)、ISP(影像处理器)和Modem(调制解调器)等模块,只要掌握了SoC的强弱关系,就很容易直击最具性能价格比的机型。对笔记本而言,决定其性能强弱的则取决于CPU和GPU两颗芯片,前者影响整机的运算性能,而后者则掌管游戏世界的流畅。
当我们将目标锁定在笔记本专用的移动处理器领域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正处于“混乱之治”的时代。以英特尔为例,哪怕是大家很熟悉的第八代酷睿平台,就包含3代工艺(14nm+、14nm++和10nm),以及Kaby Lake-Refresh、Kaby Lake-G、Coffee Lake、Cannon Lake、Whiskey Lake、Amber Lake等6大平台。此时,如果再算上AMD最新的移动锐龙(Ryzen)平台,以及英特尔面向入门级市场推出的Gemini Lake平台……哪怕是CFan小编也会呈现一脸蒙圈的表情。
问题来了,笔记本专用的处理器中,谁的性能最强?谁的性能又最弱?AMD现在是否具备了挑战英特尔的实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时下主流的移动处理器进行一番梳理。
本着一切向前看的原则,本文就不讨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平台,全部以市面上正在销售的,英特尔 旗下针对轻薄本定制的低功耗处理器为主,至于AMD和游戏本专用的移动处理器,将于明天继续奉上。
本文涉及的单核/多核跑分成绩,数据来源于www.notebookcheck.net网站对应处理器型号的Cinebench R15(64bit)平均分数。由于搭载同一款处理器的不同型号笔记本,因散热设计和功耗墙/温度墙阈值不同,实际性能可能存在浮动,所以此成绩仅供大家参考。
笔记本的散热设计会非常影响实际性能发挥
****赛扬奔腾 昔日明珠今蒙尘****
赛扬和奔腾,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可惜,自从酷睿横空出世之后,这两个最经典的处理器品牌就逐渐沦落低端,只能在不足3000元的入门级市场贡献力量。
低端新晋代言人
在低于2000元的笔记本阵营中,不少产品还在搭载Atom X5-Z8350和赛扬N3350这些“古董级”处理器。如果你买笔记本只是为了看片码字,此类产品足以胜任。
但如果你希望笔记本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就需要认准英特尔在2017年底最新发布的金牌/银牌奔腾,以及新款赛扬处理器了(表1)。
英特尔目前最低端的笔记本处理器,就要数隶属Gemini Lake平台的成员了,包括银牌奔腾N5000、赛扬四核N4100和赛扬双核N4000。而再高一个档次的4410Y、4415Y和4415U,则被归类到“金牌奔腾”阵营,而它们属于Kaby Lake(七代酷睿)的简化版。
不必纠结于金银属性
看到奔腾分“金牌”和“银牌”,相信很多用户都会以为前者具备压倒性的性能优势吧?实际上,从Cinebench R15测试来看,哪怕是四核赛扬N4100的多核成绩也要在金牌奔腾4415U之上,而它似乎还可以秒杀金牌奔腾4415Y?
这不是错觉。金牌奔腾4415Y的频率太低,而且它的物理核心也只有2个。这类处理器主打的是支持更高容量的内存,以及(相对)领先核显性能,所以才会获得更高的排位。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其实还是实际性能最为关键。所以,当我们在选择入门级笔记本时,瞄准四核赛扬N4100就足够了,更高档的金银奔腾反而不够经济。
比如,采用PC平板二合一形态的微软Surface Go售价2988元起(金牌奔腾4415Y+4GB+64GB),看起来还不错?
如果你对平板电脑的使用模式不感冒,其实在相似或更低的价位上就能获得比Surface Go更好的性能体验。比如,炫龙阿尔法L9,这款15.6英寸的轻薄本搭载了金牌奔腾4415U,而且还配备独立的MX150显卡,售价不过3099元。此外,宏碁湃3 A314、联想扬天V330、华硕X441和惠普246 G6,也都是2xxx元价位上就搭载了Gemini Lake平台的高性价比产品。
总之,英特尔新一代奔腾和赛扬虽然性能较过去有了些许进步,但我们依旧不能对它们的实际表现抱有太大的期望,只能在低画质下流畅运行LOL级别的游戏而已。因此,我们不妨将其视为“新时代的上网本”,主办公、轻娱乐,适合扮演家里第二部笔记本的角色。
****联网优化 酷睿Y系添新丁****
从第五代酷睿(Broadwell)开始,英特尔就针对PC平板二合一设备定制了名曰“酷睿M”,TPD仅有4.5W且无需风扇辅助散热的全新Y系列芯片,并一路从Broadwell-Y→Skylake-Y→Kaby Lake-Y进化而来。只是,隶属于第八代酷睿的Y系列处理器,在2018年却“迟到”了。
迟到的八代Y系家族
英特尔早在2016年Q2就发布了七代酷睿家中的Y系成员(Kaby Lake-Y),可惜该系列近两年一直没有更新,市面上看到的轻薄本/二合一新品依旧是搭载隶属七代酷睿Kaby Lake-Y平台的酷睿M3-7Y30等。好消息是,前不久英特尔终于补全了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家族,其中就包括代号为“Amber Lake-Y”的新一代Y系列处理器。
“生产力”的下限所在
Amber Lake-Y平台包括酷睿i7-8500Y、酷睿i5-8200Y和酷睿M3-8100Y三款产品(表2),它们均采用14nm++工艺打造,在架构层面和七代酷睿Kaby Lake-Y基本相同,只是将TDP从4.5W提升到了5W,并进一步拔高了主频。官方表示Amber Lake-Y的性能对比上一代酷睿M有了两位数的性能提升,并改进了Wi-Fi和LTE性能,针对手写笔和触摸进行了优化。
据悉,年底戴尔XPS13二合一版和苹果12英寸的MacBook会首先猎装Amber Lake-Y平台处理器,而其他品牌最晚也会在2019年初陆续跟进。
作为参考,上代酷睿M家族中最低端的酷睿M3-7Y30在Cinebench R15中的跑分成绩为105(单核)和250(多核),性能明显领先金/银奔腾家族。可以说,历代的酷睿M都是同期酷睿处理器家族中“生产力”的下限,只有搭载它们的轻薄本/二合一设备才具备主流级别的办公和娱乐潜力,足以胜任家中的第二台PC的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酷睿M是“第二台PC”,可不是前文赛扬/奔腾对应的“第二台笔记本”哦。平时玩大型3D游戏和视频编辑等重负载应用交给PC,其余的应用环境酷睿M设备基本都可以搞定。
****一门三将 酷睿U系新旧交替****
在英特尔历代酷睿家族中,拥有15W TDP的U系列低功耗版处理器堪称“中流砥柱”,它们代表着性能和功耗的完美平衡。然而,由于英特尔产品策略的不断调整,U系列第八代酷睿处理器也成为了史上最为混乱的存在。
第一波:Kaby Lake Refresh
英特尔早在2017年8月就发布了代号为“Kaby Lake Refresh”平台的第一波U系列第八代酷睿处理器,首发成员包括i5-8250U/i5-8650U和i7-8550U/i7-8650U(数字带6的还主打博锐技术),随后又在2018年Q1新增定位更低的酷睿i3-8130U(表3)。
上述型号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移动处理器了,得益于4核8线程以及更高主频的优势,i5-8250U和i7-8550U在散热设计的允许下,性能表现已经非常接近45W TDP的七代酷睿i5-7300H了,足以承担重度办公和中度娱乐的任务,在搭配MX150独显时可以在720P+低画质下流畅“吃鸡”。
Kaby Lake Refresh平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轻薄本,并常与NVIDIA MX110/MX130和MX150独显搭配,适合注重便携和性能,但对3A游戏大作不感冒的用户选择。考虑到轻薄本的散热设计普遍不够完美,所以大家在挑选轻薄本时不必强上酷睿i7-8550U(更容易触发降频而影响性能),i5-8250U足矣,用省下来的钱升级更大的SSD更实际。
第二波:Kaby Lake Refresh
2018年4月,英特尔为Kaby Lake Refresh平台增加了集成“锐炬”(Iris)核显的新成员,它们分别为i7-8559U、i5-8269U、i5-8259U和i3-8109U(表4)。与i5-8250U等家族前辈相比,新U系列的八代酷睿处理器将TDP从15W提升到了28W,并将UHD620核芯显卡换成了Iris Plus 650,这颗GPU代表了英特尔显卡技术的最强音,其性能足以媲美NVIDIA GeForce 930MX。
此外,新U系列酷睿可以搭配英特尔最新的300系列芯片组主板,从而获得千兆级无线网卡、原生USB3.1 Gen2和对傲腾内存的支持。
可惜,轻薄本们更喜欢搭配MX150,成本高、GPU性能也谈不上无敌的新U系列酷睿的定位稍显尴尬,至今也多为NUC这种迷你PC、以及极少数高端轻薄本猎装,普通用户可以无视之。
第三波:Cannon Lake
2018年5月,英特尔官网的ARK数据库中增加了一款型号为“i3-8121U”的八代酷睿处理器。虽然它同样隶属于U系列,但却首次用上了传说中的10nm工艺,要知道,英特尔曾表示10nm工艺需要2019年底才能商业化量产!
没错,我们可以将i3-8121U视为英特尔10nm工艺Cannon Lake平台的试水,压根也没打算大范围量产。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只有联想IdeaPad 330这么一款笔记本武装了i3-8121U处理器,而这颗芯片的性能也就是七代酷睿i3(U系列)的水平,同价位已经可以买到酷睿i5-8250U的机型,所以同样并不值得我们太多关注。
第四波:Whiskey Lake
2018年8月底,英特尔突然宣布了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家族的新一代U系列成员。需要注意的是,新U系列不再隶属于Kaby Lake Refresh平台,而是升级到了最新的Whiskey Lake平台,首发成员包括i7-8565U、i5-8265U和i3-8145U(表5)。
与Kaby Lake Refresh平台前辈相比,同属八代酷睿的Whiskey Lake平台改用了最新的14nm++工艺,不仅大幅提升了睿频加速频率,还具备出色的省电特性。据悉,新平台在搭载了i7-8565U处理器、使用集成显卡以及52Wh电池时,可以持续播放16个小时的本地1080P视频,这个成绩比如今普遍的10小时提升巨大。
同时,Whiskey Lake平台还首次针对轻薄笔记本电脑和2合1产品的网络连接能力进行了优化,集成了千兆级别的WiFi控制器和原生的USB3.1控制器,增加了语音识别所需要的DSP模块,可以为众多语音助手提供相应支持,提供更强的语音识别能力。此外,新平台还集成傲腾控制器,消费者可以选择傲腾+HDD的方案达到容量和性能的平衡。
综合来看,Whiskey Lake平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性能,加强了I/O接口功能,并可大幅延长笔记本的续航能力。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买到搭载新平台芯片设计的新款轻薄本了,比如惠普畅游人星15(i5-8265U+MX150)、宏基翼5 A515(i5-8265U+MX130)、戴尔灵越燃5000 3代(i5-8265U+MX150)和惠普新ENVY13(i5-8265U+核显)等,只是较搭载Kaby Lake Refresh平台的老型号略贵一点而已。
考虑到Whiskey Lake平台的高主频和功能上的优势,i5-8265U的表现就足以媲美甚至超越i7-8550U。所以,如果你近期有购买新款轻薄本的计划,不妨优先考虑基于新平台设计的产品。
相关问答
充电器类型YIBOYUAN座充YIBOYUAN型号C8650适用型号华为/HUAWEIC8650U8650产品电压(输入)240V-0.15A(输出)插头:4.2V-35...
前者材料是高通骁龙865处理器,然后者才能是高通骁龙870处理器,两款都支持ufo3.1的闪存以及lddr五内存。不过,后者的性能要比前者面为好一些。现在材料内置450...
打开re文件管理器,找到cust这个文件夹,一层一层的找下去,在里面的文件夹里找到一个media的文件夹,把这个文件删了就可以了吧。手里没有u8650,无法跟你解释清楚...
闪龙2600+实在太卡了想入手8650。。。。。。。。。。。淘宝100大洋不知是否值得购买外加二手主板,2G内存升级成本300左右CPUAMDAMD羿龙X3....
17年8月22日发布的。Inter公司在17年8月22日推出第八代CUP,首发的是四款移动版包括i7-8650U、i7-8550U、i5-8350U和i5-8250U,他们都采用了14nm+制程工艺...
答:i58350和i78650的区别如下第一:CPU主频区别i58350的CPU主频是1.7GHz,而i78650的主频是2.4GHz。第二:动态加速频率区别i58350的动态加速频...
MICROSOFTSURFACEBOOK2Corei78650U,16GBDDR4,256GBSSD,NVIDIAGTX1060(6GBGDDR5)这一款应该兼具性能,续航,尺寸的完美笔记本+平板...
278656有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款i七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生产的中高端处理器,跑分有76万分以上,主频达到了5.0ghz玩任何大型3D游戏都可以轻松胜任,但是有一缺...
17年8月22日发布的。Inter公司在17年8月22日推出第八代CUP,首发的是四款移动版包括i7-8650U、i7-8550U、i5-8350U和i5-8250U,他们都采用了14nm+制程工艺...
笔记本分按主要功能也分为游戏本,商务办公本等等,这个处理器在游戏本中算是中端吧,显卡很重要,如果在商务本中算是高端的了,即便显卡是核显,也是很高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