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有人评论说“为什么2017年还在测4代的”,笔者这边澄清一下,原因主要是之后Intel封杀了本人的账号,并表示不再提供第5代、6代、7代的标压CPU ES版本进行测试,我也没办法。
上文那句原因是我瞎编的。玩笑归玩笑,实际情况是因为Intel没给我们多少选择,同代没有什么规格相近的型号可以对比,另外我作为个人也不可能自费去购置这么多设备。本来是打算把之前的大坑“Windows优化:简明不完全指南”给慢慢填完的,结果发现并不是很好写。正值AMD归来,不久将来移动端上AMD也不再用“真·四核/六核”卖点来让人心疼和嘲笑了,所以还是接着上篇最后所说的:
“对于比较奇怪特殊的CPU型号(多为移动端)……这个就留在下一篇里了(如果有的话XD)”
为了凑字数和显得更有些意义,来说说Intel移动端酷睿系列(主要是4代之后)的发展路线和个人看法,遥望8代。这篇而言,内容更加主观,请各位理智思考,并理解。还是那句话,个人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指出我考虑的不足之处。前文下面3个热评都是段子,有时间复制粘贴的闲人还是蛮多的嘛。全文约5500字,正文仅一图,放心收藏浏览。
内容简介
(@秋刀鱼半藏 制作)
本文主要从移动端酷睿系列的3代开始说起,因为从这代开始笔者比较熟悉、能够说一说,1代、2代移动端实在是不了解,也没有机会做测试。基本上每代内容分两小节,一节写型号和规格变化,一节写点个人看法,每代就取i5来讲一讲,其余带过。
简写说明
需要说明一下,TDP意为热设计功耗,用以设计散热模块。理论上CPU不会超过该值,但是实际使用中(特别是睿频时),CPU和TDP数值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设置原因(睿频激进与否),可能有的型号会很容易达到TDP(即所说的撞功耗墙),有的则一直比较富余。Intel现在也不是很严谨,本文简单大致将CPU的功耗和TDP挂钩,以TDP来反推CPU可能的功耗范围,比如TDP为15W的笔记本CPU满载时的功耗,比TDP为37W的笔记本CPU满载时的低。另外,Intel于各代也会更新指令集及外围设计、FIVR进进出出、Tubro Boost技术升级等情况,这块不是很了解,本文忽略,烦请家友补充。
另外,为了表述方便,文中提到的C、T各代表“物理核心/核”和“逻辑核心/线程”,如2C4T即指“双核四线程”。
对于Y系列、U系列、M系列、H系列,大家都是用“超低压、低压、标压(可更换)、不可更换标压”来命名、但是尤其是前两者,容易引起误会,更恰当的说法是“超低功耗、低功耗”。然而原分类也有一定道理,约定俗成,也就这样继续描述了。
发展简介
移动酷睿1代(32nm,代号Arrandale)
"Tick"。开启了酷睿 i系列产品线。酷睿 i系列主要为主流多媒体性能级别的CPU,经久不衰,早已成为一个标杆般的存在。
这一代并不是很了解,开山始祖,酷睿架构性能提升明显。笔者之前搜准系统时了解到,搭载i7-720XM的Alienware M15x显卡目前能上到970M,真的是佩服玩家们不服输的心。
移动酷睿2代(32nm,代号Sandy Bridge)
"Tock"。较之上一代,性能提升明显。
这一代的标压i5、i7作为常青树,同时这一代开始笔记本开始面向各类用户,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务用户和移动端重度游戏用户。
移动酷睿3代(22nm,代号Ivy Bridge)
"Tick"。比较主流和有名的型号有i3-3120M、i5-3230M、i7-3620QM为首等QM系列。i3和i5为2C4T设计,i7为4C8T设计,较之桌面端各下降了一个规格。
也是从这代开始,移动端的命名开始变得有规律可循,并且延续至第4代(看起来也不是很长嘛),型号也多了起来。Y系列,TDP为11.5W;U系列,TDP为15W,M系列,TDP为37W,H系列,TDP为45W。我记得是从这一代开始,Intel推出超极本的概念:超薄机身、触控屏,长续航、固态硬盘等等。虽然型号很多,但是除了i7,厂商一般都只会推出配了各产品线最入门的型号的笔记本,比如耳熟能详的CPU型号i5-3317U。2代的部分主板能够用上3代CPU,因此有一段时间2代主板上3代i5、i7是一个不错的升级选择,这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移动端酷睿i能够自由更换跨代CPU的情况,可以说这时是平民“折腾”移动端的黄金时期。
移动酷睿4代(22nm,代号Haswell)
"Tock"。产品线和3代类似,性能继续挤牙膏。i5-4200U和i5-3317U相比,性能差别不大,i7依旧有双核型号混在里面。出现了i5-4258U等以8结尾的28W低压处理器。4258U频率2.4 GHz起步,睿频可至2.9 GHz,而本代最强的低压CPU i5-4308U,则是2.8 GHz-3.3 GHz,本代最强标压CPU i5-4340M则是2.9 GHz -3.6 GHz。网上一搜,i5-4308U用于MacBook Pro。入门低压i5-4200U,2C4T,1.6 GHz -2.3 GHz。
笔者当时入手的即是i5-4200U,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款型号。3代、4代型号繁多、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当时谁能料到10nm会跳票这么久,而14nm的连”Tock”了3回,多年的“Tick-Tock”策略也改为了“制程-架构-优化”(PAO)策略?
移动酷睿5代(14nm,代号Broadwell)
Intel日常选择移动端首发,但是之后桌面端的大头音讯全无,出了几款就没消息了。值得一提、也是可能可以用来比较的,就是i5-5350U和i5-5350H了。5350U参数为1.8 GHz -2.9 GHz,2C4T,15W;5350H的参数为2C4T,3.1 GHz -3.5 GHz,47W。相比5350U的核显HD6000,5350H显卡为HD5500。作为4200U的继任者i5-5200U,2C4T,2.2 GHz -2.7 GHz。
从这代开始,一方面是主流性能级、可更换的M系列被砍,仅保留相近性能、不可更换的H系列。可以推测Intel开始收紧移动端本来就不多的CPU更换选择,以规避由于性能提升不足导致的销售疲软(同代i3换i5、i5换i7),一方面是减少产品线,在移动端专注于两方面(说好听点是专注,过分点就是极端了):功耗和性能。前者,出现了Core M系列(TDP为4.5W),后者,是由MQ、QM转变而来HQ系列(物理四核、不可更换)。这些变化,我相信是Intel经过了深思熟虑,调查、细分用户群体之后才做的选择。
移动酷睿6代(14nm,代号Skylake)
I5-4258U之后,终又出现了披着低压U系列的28W处理器了:i5-6287U和i7-6567U。5200U的继任者I5 6200U,2C4T,2.3 GHz -2.8 GHz。
相比15W的U和45W的HQ,i5-6287U恰好处于中间位置。而默频3.1 GHz,睿频3.5GHz更是丧心病狂,考虑到4C4T的i5-6300HQ是45w TDP,2.3 GHz -3.2 GHz,似乎6287U 4T应该也能保持在3.1左右。i7-6567U则是3.3 GHz -3.6 GHz。另外,6287U(6567U)还塞了一块0.3 GHz -1.10 GHz的550核显(相比530)。
6300HQ的性能,大概是(瞄一眼天梯图)桌面6代i3、2代入门i5(2300)的水平,比起之前理论性能徘徊在胶水4核时代的双核移动i5要好不少。这也是首次移动端i5获得了物理四核的待遇。官方指导价方面,6287U为$304,比6350HQ就便宜了$2,而6400HQ等则是$250。最低的U系列5200U则为$281。顺便一提i7的低压U,要价$393-$415。
i7-6820HK,作为移动端首次出现“K”系列,Intel似乎是脑子一热。6代整体来说,移动端产品线齐全,很良心地推出了四核i5和带K i7。而桌面端则有点一般,各推了几个代表,其中不乏一体机和节能版。
发展到6代,28W TDP的妖孽U系列处理器再次出现,单核睿频的设置更加激进。同时,移动端i5获得了物理四核的待遇,移动端i7则获得了带“K”后缀的超频选项。虽说之前已有XM、MX等带“X”后缀的可超频处理器,但是“K”给人的感觉,是性能几乎可以和桌面端抗衡了。
移动酷睿7代(14nm,代号Kaby Lake)
酷睿 M系列归入酷睿 i系列,酷睿 i系列的产品线算是很完整的了。执念6200U的继任者i5 7200U,2C4T,2.5 GHz-3.1 GHz。
虽然Intel将酷睿 M系列命名中第二位设置为字母“Y”来和传统酷睿 i系列的数字进行区分,但估计部分消费者还需要一代的时间来加深印象。人们似乎也习惯了移动端没法折腾CPU,产品线依旧是只有U和H,不过Intel的确也已经意识到普及四核的时代即将到来,继续在移动端把四核还给了i5。现在想要在笔记本端以1080p中画质享受当时的3A大作,或者是一个物理四核的Intel控,无需购置i7。至少这一点,要感谢Intel的厚道。
移动酷睿8代(14nm,Kaby Lake Refresh)
目前推出了两款低压处理器,i5-8250U(1.6 GHz -3.6 GHz)和i7-8550U(1.8 GHz -4.0 GHz)。i5 8250U,第三位为5标明上是使用了更好的核显。看来低压i5 i7也要全盘4C4T,但是命名上首次没有按照之前的规则添加字母“Q”,如此一来,也无法通过字母“Q”来区分物理核数了。
物理四核更进一步,首次下探给到低压处理器,从纸面上看是丧心病狂般的凶猛,最高频率4.0 GHz完完全全抓住了我的眼球,但是看到15W的TDP不禁让人莞尔。4代到8代的时间可以相信Intel在功耗控制方面,必然有所提升,但是从上一代7660u(2.5 GHz-4.0 GHz)的2C4T单核4.0 GHz到4C4T单核4.0 GHz,还是让人充满怀疑的。
根据目前的新闻和家友的介绍,低压处理器的性能依旧受制于cTDP up time/ power(时间和功耗),短时间性能是不错,但是如果不解锁鸡血时间,28s后就露原形了(很少给解锁的)。15W上物理四核,之前都没有过。以下非常主观。/*就我的那块i5-4200U测试,2C4T在2.3 GHz时的功耗,为15W左右,已经吃满未解锁前的功耗(功耗未成功解锁,四处有一处无法修改)。如此情况要再加入2个物理核心,算上优化,4C4T时的长时间稳定频率也许2.3 GHz都难。*/非常主观结束。根据网上放出的测试数据(中关村在线),可知:
“经过一系列对比我们可以确认,i58250U默认15瓦状态下3.4GHz睿频维持有难度(更新,单核睿频受后台干扰容易掉落),满载频率约为1.5GHz;强制解锁TDP到25W,i58250U可以在2.9GHz附近满载维持数秒,消耗掉瞬时短睿频的时间后下探到2.3GHz附近,在软件强制约束下稳定运行。”
可以看出,默认功耗下,物理四核的满载频率为1.5 GHz;25W下,为2.3 Ghz。可以说,i5都是如此,同TDP的i7 4C8T,都不知道能否保证在15W下8T保持1.2 GHz了。
同时,Intel的官方文档上出现了cTDP-up Frequency等新定义(这边待我确认补充)。而广告中所说的40%提升,继续摘录:
“一:在计入单线程成绩的汇总对比中,i5 8250U默认领先i5 7200U约百分之20的性能幅度。如果去掉两者相差不大会摊薄优势项目比例的单线程部分,i5 8250U相比i5 7200U提升在30%到40%之间。
二:移动低电压处理器的总TDP有限,四核心处理器在15瓦范围内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通常情况下会损失很大幅度的性能(单核睿频受后台进程干扰无法维持,四核满载严重降频,稳定性不如双核平台),无法与桌面级“四核八线程CPU”一直以来统治力显赫的既定形象相提并论。
三:移动低电压四核心KabyLake -U Refresh如果解锁TDP,在25瓦功率上,可以反超i5 7300HQ这种3GHz左右的第七代酷睿四核移动处理器。如果和桌面平台相对比,大概略强于i5 2410、i5 3330S、i5 4430、i5 6500T,强于I3 7100,和I3 7350K 默认比较接近。”
可以看出,不解锁TDP,全核满载时基本上只能数框框玩了。Intel同时把物理4核(及i7超线程之后的逻辑8核)和4GHz交给低压15W的i5、i7,个人感觉,Intel步子有点跨太大了。
总结
AMD在今年总算把Ryzen架构推了出来,开始反击,Intel的销售和研发策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事实看来,AMD的IPC较之推土机架构大幅提升,逼近Intel,而AMD在陷入弱势之后,一贯的价格战依旧继续,加之延续下来的开核传统,普及物理四核的号角已经吹响。可以说目前无论能按价格来说还是按性能来说,Intel都占不到多少便宜。移动端方面,Ryzen架构的处理器还没有推出,Intel首先一步推出8代,同时将低压u的物理核数提升到4个,算是给广大消费者一个信号:核数竞赛,再次打响。不同于上一次以核数来弥补单核性能的不足,偏向于单纯的价格压制,这次AMD的性能同样不容小觑,Intel不可能和之前一样慢慢吞吞地挤牙膏了(无论是否是实情,是否留有后招)。
目前Intel的移动端CPU发布顺序没有变,先是低压,之后是不可更换的处理器型号(HQ),附带主频和睿频提升1bin、2bin的小型号。架构换代之后,U的默频也逐渐提升,拿i5来说,个人猜测,默频提升主要是沾了架构更新、优化、功耗降低的光,以达到提升了10%性能的说法。说可能,是因为有睿频和cTDP up的存在,短时间内可以超过TDP运行。同频来讲的不同代(但同工艺,如22nm)的测试,应该能看出具体有哪些牙膏。我记得之前也看到,关于提升默频来达到10% CPU运算性能提升的假设。因此关于这一点,如果家友手头有4200U(1.6 GHz -2.3 GHz)/5200U(2.2 GHz -2.7 GHz)/6200U(2.3 GHz -2.8 GHz)/7200U(2.5 GHz-3.1 GHz)的机子,如果方便和感兴趣的话,可以约定来跑一下测试,找一些资料,看看性能和功耗方面到底有了多少进步。这算是属于没什么用的测试了,但是想想还是蛮有趣的。
就我之前使用低压的感官而言,日常办公、视频以及游戏都能胜任,如果加上一块SSD,配合Windows 10,体验也不错,已经能够满足,无需在这个功耗区间强行 塞入更多性能。个人认为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睿频方面的设置(cTDP-up的时间,睿频响应机制等等)、保证长时间全核睿频的稳定性,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吗?架构更替和PAO策略的继续,达到同频需要的电压电流以及复杂变换后给人最直观感受的功耗势必会降低,也意味着,15W能够获得更多的性能。
“获得“,而非”压榨“。”压榨“这个词用在计算机领域,我认为永远面向的是HEDT以及喜欢折腾的用户,”压榨“带来的不仅仅是性能的提升,还有不稳定和无保障。移动端Intel最应该压榨的,是如今的HK系列(当然最好是MX、XM系列),作为实打实地为移动端设计的处理器,它们代表了非服务器领域地便携式笔记本所能达到的最高处理器计算性能,是真正应该“秀肌肉”的地方之一。而低压U系列主打续航轻薄,Intel不推可更换标压M系列以(如今如果还存在的话,应该是叫它们MQ、QM了)及更高系列的性能,而鼓吹低压U系列的性能,并过分强化U系列的单核频率,实在令人费解。“主流笔记本搭载物理四核”的趋势,已有HQ系列打头,U系列如此直接、有些越位地提升规格,TDP却没有跟上,像是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然了,如果Y系列以及酷睿 M系列继续发展,可能Intel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厂商解锁一(大)部分U系列处理器的长时间睿频时间及功耗,厂商在进行散热设计也会考虑按照25W的标准。如此一来,搭配MX150级别显卡,放在介于普通低压本和入门游戏本之间,成为轻度游戏本,价位3700~4500左右,是很美好的一个想法。U系列的15W TDP名存实亡,会变成以前的M系列吗?而H系列,现在看来必然是变成了HQ。之后推出的8代HQ系列,应该会提升默频和睿频。如果是全面和桌面端看齐、开始核数竞赛,要是TDP依旧没有什么变化,Intel的心思就完全猜不透了。
不知不觉地就写成“我比Intel聪明”系列了,好了,该说的都说了,到此为止,感谢阅读,祝大家生活愉快,买到中意心水的各类电子产品。
PS:
我真的不是低压黑,低压处理器性能已有所领教,散热跟上的话,性能对于日常使用而言,已经足够。在此致敬我那台退役的笔记本,3年半的时间几乎一直在52*7*18地运行,忍受了各种软件和游戏的压榨,除了双满载时温度不太压得住,其余一切正常,没有给我掉过链子。
下一篇,估计是那个坑“Windows优化:简明不完全指南”了。填完之后,估计就真没存货来发了,各位保重。
彩蛋(历史):
(非原图,来源搜索)
微软最近更新了其支持的英特尔和 AMD 处理器列表。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 Ryzen 芯片,包括 AMD 尚未发布的芯片,但却有些奇怪地删除了许多之前在兼容处理器列表中的英特尔至强系列 CPU。除了更新列表,微软可能还在努力阻止在不支持的硬件上安装 Windows 11。
德国网站 Deskmodder 报道称,该网站论坛的一名成员已经无法在其英特尔酷睿2 双核 T6500 系统上安装Windows11。该用户是 Canary 频道的 Insider,当时 Windows 11 版本 25905 在其电脑上的安装似乎被阻止了,尽管之前的版本运行正常,除此之外AMDTurion II P560也无法正常工作。
有趣的是,将以前版本的 install.wim Windows Image 文件替换为 25905 版本的 install.wim Windows Image 文件会导致这些早期版本的安装受阻,这证实了科技巨头肯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改变。像 Rufus 和 Ventoy 等工具提供的旁路选项可能还不够,其他绕过选项,如 TPM 绕过,也可能不起作用。
虽然微软保留了兼容 CPU 的列表,但人们经常在不支持的芯片上运行 Windows 11。这些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获得不错的体验。例如,Reddit 上的一位用户曾感叹他们的酷睿 i5-580M 运行 Windows 11 22H2 版"就像变魔术一样"。有趣的是,在一次 Windows Insider Webcast中,甚至有人看到该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自己都在使用不受支持的部件。这里所说的部件是 Kaby Lake 移动版酷睿 i7-7660U。
微软过去曾错误地向使用不支持硬件的用户提供 Windows 11 升级服务。PC Health Check 应用程序也曾为奔腾 4 芯片安装操作系统大开绿灯。
相关问答
Intel酷睿2双核T65005人讨论8793次围观关注问题写回答讨论回答(5)qaq18666291104你好楼主这配置CFLOL最低特效都不超20FPS其他游戏,一律做梦去...
是指你的CPU(中央处理器)是英特尔(intel)公司的产品,core2核心,型号为E6600具体参数如下适用类型台式CPUCPU系列CORE2DUOCPU内核CPU内核ConroeCPU....
10条回答:【推荐答案】尊敬的用户您好。英特尔酷睿2双核T6500@2.10GHz笔记本,这样的配置还算是可以的,但是玩游戏还是要看显卡的性能的,显卡不好游戏玩的也是卡...
T9300看看去,内存4G到8G再大不推荐。加完电脑流畅许多。就是不知道你的电脑是什么型号的。能说说吗
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您参考下列信息:1.英雄联盟最低配置CPUIntel(R)Core(TM)2DuoCPUE4600@2.4GHzPentium(R)Dual-CoreCPUE2...
首先你要装上64位的操作系统,比如win7的64位,才能支持大内存,然后买两条2G的内存换上估计就足够了。再多内存投资大没合理的回报比例不值当。CPU只...
Intel酷睿2双核T65005人讨论2677次围观关注问题写回答讨论回答(5)hm1452222999为什么不拷个游戏上机子玩玩不就知道了么?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要听谁的呢...
呵呵,这种采用古董级处理器Intel酷睿2双核T6500的笔记本,还是2010年上市的产品了,在当年也只不过是低端档次,搁现在基本就是废品价几百元处理了,懂行的用...
Intel酷睿2双核E75007人讨论1.0w次围观关注问题写回答讨论回答(7)ffksoijwicgt70度,再高就过热保护了网上查到的一些CPU温度的正常范围:AMD处理器:...
Intel酷睿2双核T65004人讨论7275次围观关注问题写回答讨论回答(4)ainiliujiahaoi3与T6600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CPU架构不一样,i3强于T6600,强...